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政策措施和其他反饋
增長率下降和失業增加的政策反應(及其失敗)是后續的重大歷史事件。到20世紀80年代,生產率增速仍然低迷,看不到任何重現快速發展的跡象。產業界人士不再指望生產率能像以前那樣,今天的員工也不指望成為將來的超級雇員。經濟學家和政治家知道,要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提高、抑制下跌,需要愚公移山般的努力,但沒人知道究竟該移動哪座大山。不過,他們可以采取一些能夠緩解問題的措施:抑制失業率的不斷上升,向受打擊更嚴重的弱勢群體提供幫助。 1981年,熱衷于供給經濟學藥方的新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希望普遍下調所得稅稅率,以此增強人們參與勞動、通過努力工作獲得更高收入的動力,從而增加就業。他還建議對企業的投資費用進行稅收抵扣,廠房設備的投資增加雖然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有助于提高單位勞動力的產出。不過,當時的美國國會對財政責任的要求并沒有21世紀前10年那么寬松,肯尼迪當年的減稅法案是在他遇刺后才在充滿哀悼情緒的國會會議上通過。非常相似的是,里根也是在遭受槍擊事件后,其減稅法案才最終通過。但政府同時也填補了一些逃稅漏洞,希望盡可能彌補稅率降低造成的稅收收入損失,實現所謂的稅收中性。但隨著里根減稅政策的推出,美國的失業率進一步提高,1982年達到10.4%的頂峰,直到1989年年底才回落至5.4%。 1989年,對供給經濟學(曾稱其為“巫術經濟學”)心存疑慮的新任美國總統老布什卻希望維持財政赤字。然而在1990年,民主黨人拒絕削減政府支出,國會表決通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增稅法案,由總統簽字生效。這導致美國失業率在當年年中開始提高,1992年達到7.5%,1994年回落到6.1%。當比爾·克林頓在1993年入主白宮時,美國政府的想法又改變了。克林頓的顧問們認為,財政盈余在未來數年內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將多于其破壞的就業機會。不管怎樣,20世紀90年代后期出現了互聯網革命和互聯網泡沫。當2001年失業率再度飆升時,新當選的小布什總統再度求助于供給經濟學理論,在2002年推出了所得稅削減法案,隨后在2003年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并擴大福利,最后還出臺了鼓吹房地產泡沫的政策措施。然而這一繁榮未能長期持續,失業率飆升到更高的水平。另外在這段時期,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大量人口開始參與經濟活動,這使就業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世紀70年代的58%~60%提高到80年代的60%~63%,再提高到90年代的近64%,這也表明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制度依然非常有效。 顯然,即使在公共債務水平較低的初期,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消費政策和供給經濟學的刺激勞動供給政策都未能逆轉生產率下降和失業率上升的趨勢。這并不是說所有政策都毫無價值,而是強調這些行動只能帶來暫時的緩解,而沒有可持續的效果,而且即使能取得收益,也不足以彌補成本。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頁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
|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播放
|
色综合网站国产首页
|
拍精品AⅤ国产精品拍在线 中文字幕1级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AV永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我要看亚洲中字幕毛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