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震核危機”及其直接沖擊
日本震核危機包括3輪沖擊,并對日本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直接的沖擊和影響。日本政府評估,地震及海嘯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25萬億日元,是日本有史以來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此外,海嘯還導致日本東北部地區425平方公里的土地沉到海平面以下,難以在重建中得以有效恢復。福島第一核電站臨近近畿地區,年發電量約占日本電力供給的6%,占全日本核電發電量的20%。核電安全危機的暴發,一方面導致大量農業和漁業產品受到輻射污染,另一方面使電力短缺直接影響日本經濟恢復和民眾生活。 面對震核危機帶來的嚴峻形勢,日本經濟金融及產業發展也出現了波動。首先表現為日元匯率急劇波動。由于國內生產遭受重創,日本企業及保險機構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出售外匯資產并匯回日本本土,日元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需求陡然上升,匯率也急劇升高。3月17日,1美元則僅合79.2日元,突破1995年4月79.75日元的最高紀錄。 日本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了挑戰。東京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股權交易市場和第二大債券市場。受到核輻射威脅的歐美金融機構開始大規模地轉移員工并暫停在東京的業務。但更大的風險來自國際金融機構對東亞金融中心的理念變化,據調查,約有55%受訪者認為應該在東亞地區構建副金融中心,尤其在離岸業務上可以與東京市場保持聯動運行,這種理念的蔓延對東京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構成威脅。 日本“觀光立國”的戰略遭到了沖擊。2003年,日本政府公布了“觀光立國”戰略,把旅游業發展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予以扶持,其目標是在2020年前后實現3000萬游客,且在2016年實現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至3月25日止,提前離境的日本海外游客人數達到20萬人,同期進入日本的旅客人數下降60%以上。 日本消費者信心遭受明顯打擊。2011年3月,日本國民的自主消費支出陡降,其家計消費指數值下降到80以下。 日本電力短缺阻礙了日本產業復興的進程。隨著福島第一核電站安全風險的進一步累積,該電站被封閉和廢棄的可能性很大,日本電力短缺很難在年內緩解。以當前日本電力短缺3%,恢復重建階段電力需求增長1%核算,當前的電力短缺將直接影響日本經濟增長超過1個百分點,達到5500億美元。
(二)日本政府的反危機措施與政策風險
面對危機沖擊下復雜的社會經濟形勢,日本政府開始著手在財政、貨幣政策等各個層面發力,刺激性和穩定性措施密集出臺,為日本經濟社會迅速恢復穩定提供支撐。而同時,日本危機應對的政策風險也在增加,給日本宏觀經濟形勢的穩定帶來了新的隱憂。 財政政策是日本政府反危機措施的支柱力量。根據日本總務省的數據,年度重建投入約為5萬億至8萬億日元(約合602—964億美元),投資規模龐大。但日本近年來的財政狀況不容樂觀,至2010年末,日本國家債務余額達到9191511億日元,為GDP規模的200%,赤字率也已超過10%,高居發達國家首位,財政風險明顯加大。菅直人內閣在4月11日的“復興構想會議”中提出了增稅減薪的基本思路,這一舉措盡管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場對日本財政風險的擔憂,但給日本經濟復蘇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 日本2011財年通過了總額為96.5萬億日元的國家預算,增長了4.5%,增幅有限。而僅在今年第二季度,日本政府即須向福島、巖手、宮城、茨城4縣提供普通交付稅9767億日元,特別交付稅762億日元,預計全年不少于2.5萬億日元,再加上重建投資的5萬億日元,初步核計數值遠超過4.2萬億日元的預算增量,日本政府發債的壓力依然很大,3月末穆迪公司下調了日本政府債券的評級。總體上,日本政府近期增發日元債券的計劃雖然會進一步累積財政風險,但預計仍將獲得成功。而長期來看,由于公債貨幣化已接近極限和近年來日本儲蓄率持續下降等因素的制約,國債規模的增長空間較為有限,必須審慎應對。 日本貨幣政策將以量化寬松手段為主體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并提供較充裕的流動性。僅在3月份,就緊急向市場注入基礎貨幣11.7萬億日元,預計全年將向金融市場新注入基礎貨幣55萬億日元。此外,還將為政府提供融資便利22506億日元。除了總量性的量化寬松以外,日本銀行還針對高風險的企業證券提供結構性的融資。日本銀行表示,近期將購買風險相對較高的企業證券5萬億日元,以保持企業中長期融資情況的穩定。而年內,總規模將達到10萬億日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