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m0uk4"></tt>
  • 
    
    1.   劉小萌,史學博士。1952年生于北京市。1968年赴內蒙古牧區插隊。1973年轉回河北農村原籍,后上技校,當工人。1978年考入大學。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顧問。日本東北學院大學文學院史學科客座教授,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著有《中國知青史—大潮》、《中國知青口述史》、《滿族的部落與國家》(第二、三版《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愛新覺羅家族全史》、《滿族的社會與生活》(論文集)、《清通鑒·前編》、《清代北京旗人社會》、《胥吏》、《正說清朝十二王》、《八旗子弟》(插圖本《清代八旗子弟》)、《中國民族文化史圖典·東北卷》。合著《知青事典》、《薩滿教與東北民族》、《中國民族史概要》、《中國通史》第11冊等。主編《世紀存疑—歷史考古卷》。
        定宜莊,女,1948年出生,曾為知青,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清代八旗駐防制度研究》、《薩滿教與東北民族》(合著)、《中國知青事典》(合著)等。
       
        《中國知青史·初瀾》:該書較詳細地敘寫了1953年開始的“動員中小學生回鄉參加生產”工作,1955年開展的移民墾荒運動,1957年肇始的“動員城市中小學畢業生到農村安家落戶、做第一代新型農民”工作,1958年開始的“支邊”活動,1963年國家把“動員城市中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確定為長期戰略、開始大規模有組織的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等。從建國初經濟、教育發展與升學、就業需求的矛盾,“大躍進”及其后的農業、人口危機等方面論述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的社會經濟原因;對知青群體的形成,其成分、思想、處境等進行了剖析;對國家在安置工作、農(墾殖)場建設以及開展“兩種教育制度”新探索等方面進行的種種努力也作了闡述。
        《中國知青史·大潮》: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當代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篇章。本書就是對這一運動歷史的研究。全書分為序論和上、中、下三篇。序論部分,扼要敘述“文革”前上山下鄉活動的興起歷程,是展開全書線索的鋪墊。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將“文化大革命”十年間上山下鄉運動前后銜接的兩次高潮分別敘寫,對“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運動中出現的嚴重問題、極左影響的加劇、知青中的“政治冤案”、知青覺悟的歷程等專題作了比較深入的考察。下篇《大潮跌落》,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迅速衰落的前因后果。對知青問題的“撥亂反正”和震撼全國的“返城風”是該篇闡述的重點。全書最后得出了關于這場運動的若干結論。本書既是一部內容翔實的知青上山下鄉史,也是了解中國當代史、首先是“文化大革命”歷史的必要參考書。
       
        第六章 振興運動的努力
        對上山下鄉運動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中央有關部門早有察覺。20世紀70年代初,曾有召開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設想,并在毛澤東指示下準備在通盤考察的基礎上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予以解決。但1971年突發的“林彪事件”延緩了這一進程。為了清除林彪在黨、政、軍中的勢力和影響,并對“文革”以來推行的路線、方針、政策重新審核調整,中共中央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其他一些迫在眉睫的問題,其中包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問題,不得不繼續擱置起來。
        1972年,上山下鄉運動遇到巨大阻力:下鄉知青失望,家長憂慮,農民不滿。這種狀況對即將畢業的城市中學生和他們的父母親友產生了不利影響,人們普遍把上山下鄉視作畏途。這場涉及千家萬戶的運動顯然進入一個關鍵時刻,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清障除污,加以疏導,叢生的積弊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 [查看全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tt id="m0uk4"></tt>
    2. 
      
      1.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 | 日本乱子伦一级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免费大片 |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第一页 | 思思99热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