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商務部發布2007年第8號公告,終裁認定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存在傾銷,并由此對中國的相關產業造成損害;決定自2007年2月6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歐盟的馬鈴薯淀粉時,應依據最終裁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傾銷幅度(17%至35%不等)向我國海關繳納相應的反傾銷稅。
至此,這場由國內17家馬鈴薯淀粉企業聯手發起、牽動國內12個省區馬鈴薯淀粉生產企業的國際貿易反傾銷案,歷時一年多最終獲得終裁勝利。這是中國在2006年發起的第一例反傾銷調查案,也是中國對歐盟涉農產品反傾銷的第一案。本報記者對此案的前前后后進行了深入了解。
生死關頭的“保衛戰”
“這是我們為關乎中國300多家馬鈴薯淀粉企業和6000萬薯農生死存亡而發起的一場保衛戰。”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淀粉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內蒙古奈倫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這場“保衛戰”的發起人周慶峰告訴記者。
2005年10月,歐盟進口我國的馬鈴薯淀粉突然大幅度降價,馬鈴薯淀粉到岸價從550美元/噸猛降到了360美元/噸,最低時一噸折合人民幣僅2800元,而進口數量卻猛增到7.5萬噸,比上年增加了三倍,是前三年進口量的總和。這種比歐洲的土豆成本都低的不正當價格,嚴重地破壞了中國馬鈴薯淀粉市場的公平貿易秩序,一時間各地加工企業產品銷售停滯,庫存大量積壓,價格大幅度下跌,生產、經營出現嚴重虧損,廣大馬鈴薯種植農戶利益受到極大損害,產業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馬鈴薯淀粉是以馬鈴薯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由多葡萄糖分子組成的一種白色粉狀物,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石油化工、造紙、紡織、飼料、發酵、鑄造、建材等工業領域。
“他們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通過這種不正當的傾銷手段,來實現打壓直至擠垮我國剛剛興起基礎還很薄弱的馬鈴薯淀粉加工產業。”周慶峰介紹說,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生產大國,同時也是馬鈴薯淀粉需求大國,每年有40萬至50萬噸的市場需求量,而國內自身產量一直只有30萬噸左右,因此缺口很大、貿易空間廣闊。多年來,國外馬鈴薯淀粉企業的產品進口中國,只供應外資企業和高端消費市場,每年平均保持在三萬噸。雙方原本互不干擾、相安無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我國薯類淀粉工業生產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產品質量和產量隨之逐年提高。其中,引進歐洲工藝設備生產的與歐盟產品質量等同的產品產量,2005年已占到國內全行業總產量的60%以上。這些高起點、發展快速的態勢,引起了擁有百年生產歷史的歐盟同行業的嚴密關注。
2005年8月,馬鈴薯淀粉年度生產期剛開始,歐洲馬鈴薯淀粉行業就幾乎協調一致地采取補貼和傾銷的不公平貿易方式,大量低價進入我國市場。國內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很快發現,進口馬鈴薯淀粉的低價傾銷使他們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打價格戰,每噸要虧損1000多元,硬挺著不賣則產品大量積壓,客戶流失。
內蒙古奈倫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2005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沖擊。“2005年8月份開工后,公司產品壓到2006年一二月份才低價出售。”周慶峰說,馬鈴薯淀粉的生產季節性太強,明知虧損也要賣。
“下定決心是個痛苦的過程。”周慶峰說,歐洲馬鈴薯淀粉加工業已有近百年歷史,是全球淀粉業集中生產、經銷的大本營,年生產、交易量均占全球75%以上,并且企業熟悉國際貿易法律和訴訟業務。而我國產業基礎薄弱,企業都集中在老、少、邊、窮地區,基本上沒有國際訴訟經歷。許多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都和國外相關企業有資金或技術上的合作,如果真的到了對簿公堂這一步,那些國外企業肯定會不高興甚至會翻臉撕毀合作協議。但是,作為全國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的龍頭企業掌門,周慶峰毅然挑起了對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大旗。
為求自救,2005年10月,國內馬鈴薯淀粉行業17家主要生產企業一起開會商議對策,最終決定:共同反對和抵制歐盟進口馬鈴薯淀粉的傾銷行為,并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公平貿易原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正式向國家商務部提出對歐盟進口馬鈴薯淀粉開展反傾銷調查的申請。
行業協會功不可沒
在周慶峰名片的最上面一行,有一個醒目的頭銜——“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淀粉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協會是反傾銷調查前一個多月成立的,周慶峰特別向記者提及,協會是他們勝訴的關鍵。
由于此前并沒有成熟的行業組織作為依托,中國這些企業被歐洲競爭對手打了個措手不及。周慶峰說,這次涉險勝利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組織的力量”。周慶峰認為,歐盟各國政府對馬鈴薯淀粉產業在種植、原料收購、加工和出口等各個環節都進行補貼,種植一公頃馬鈴薯補貼700多歐元,出口一噸馬鈴薯淀粉補貼60多歐元。因此歐盟的企業才敢低于成本價打壓國內的企業。國內的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非常分散,不抱成團根本沒有財力物力與歐盟的大公司抗衡。
在全國17家企業向商務部提起反傾銷的請求,并通過各方努力最終取得初裁勝利的過程中,新生的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淀粉專業委員會作為一個行業組織,它配合商務部進行的取證調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謂功不可沒。
2006年8月14日,商務部發布的《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應訴規定》正式實施。據了解,這一規定正式確立了商務部、中介組織、企業及地方政府“四體聯動”的反傾銷應對模式,重點強調了行業協會在反傾銷應訴中發揮的作用。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反傾銷的相關規定,提出反傾銷的行業必須達到全行業生產總量的60%以上,起初,由于各家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再加上一旦參加申訴就要承擔一定的律師費用,所以很多企業不愿參加。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周慶峰從華北到東北、從東北到西北、從西北到云貴高原,憑借他在行業內的威望和勇于為大家著想的精神,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響應。
“最主要的還是多數企業不相信我們能打贏這場訴訟。”周慶峰介紹: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是遭受反傾銷調查的第一大戶,每年有100多起,而我們主訴的反傾銷調查近20年來僅僅有30多起,勝訴者寥寥無幾。協會最后確定了20家企業(約占國內生產總量69%)作為代表向商務部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后來有三家企業不愿支付聘請律師的費用而選擇了退出。
初裁及時市場恢復穩定
2006年2月6日,商務部公平交易局、產業損害調查局在收到17家國內馬鈴薯淀粉加工行業骨干企業提交的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進行反傾銷調查的申請書后,迅速組織強大力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的有關規定,對申請文件進行了仔細認真的審查,認為符合相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自當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在規定時間內,三家歐盟馬鈴薯淀粉企業應訴。
為了早日取得反傾銷的勝利,在周慶峰的帶領下,參加反傾銷的17家企業做了很多的工作,大量的調查有力證明了歐盟進口的馬鈴薯淀粉以低于成本價銷售,這種行為屬于傾銷行為。2006年8月18日,就在新薯上市前期,商務部發布了馬鈴薯淀粉反傾銷案的初裁決定,認定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存在傾銷行為,并且由此對中國的相關產業造成了損害,根據各企業的傾銷幅度征收35%至57.1%的保證金。
“這時候公布初裁結果對國內馬鈴薯淀粉企業至關重要,因為兩天后(2006年8月20日),2006年馬鈴薯淀粉加工周期就要開始了。”周慶峰認為,國內企業已經苦苦支撐了一年,如果歐盟的生產企業在國內企業開工期間繼續低價傾銷,再打壓一年的話,整個馬鈴薯淀粉加工行業將會崩潰。
初裁決定使廣大種植者備受鼓舞,同時,2006年秋季加工的馬鈴薯價格全國普遍上漲20%左右,內蒙古自治區加工馬鈴薯收購價格每噸46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提高80元左右,漲幅超過20%。
我國馬鈴薯淀粉業將煥發生機
“保護和發展馬鈴薯產業,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內蒙古自治區推進農牧業產業化辦公室產業一處處長譚昭華談到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淀粉進行反傾銷的重要性時認為,我國馬鈴薯產區主要分布在“三北”、“西南”老少邊窮地區,馬鈴薯淀粉產業的興起給馬鈴薯產區的6000萬農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事實正如中國淀粉工業協會馬鈴薯淀粉專業委員會所說的那樣,商務部的裁決和配套措施在新產季及時發布,如救命的甘霖拯救了處于生死關頭的國內馬鈴薯加工產業。僅初裁決發布四個月,全國馬鈴薯產業就煥發出蓬勃生機。農業方面,各產區馬鈴薯銷售價格普遍回升,每噸價格100元至140元,薯農收入提高了20%以上,實現了產銷兩旺。2006年,各產區種薯農戶普遍比去年增收20%以上。在加工方面,各地企業全面開工生產,開工率較去年增加30%至40%。產品銷售價格比上年有較大回升,而且產品銷售形勢普遍看好,各地企業訂單已大部分訂出。同時,由于農業、加工業普遍興旺,也極大地帶動了交通運輸業、服務業、養殖業、工業配套產業(電力、機械、包裝、煤炭、環保、水利等)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人員就業,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社會經濟效益非常顯著。
“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我國馬鈴薯淀粉業將恢復蓬勃發展生機。”周慶峰對記者預測說,首先受益的將是我國12個省區的6000萬馬鈴薯種植農民,2007年,馬鈴薯收購價將平均增加六分錢,保持0.22元至0.25元的高價位,這會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肯定會大幅度增加,此外馬鈴薯淀粉已經回升到2004年的價格水平,每噸為4800元至5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