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小時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文物,只是奇怪人們為什么那么仇恨那些好看的古物,他看見人們“咬牙切齒地砸東西”。 53歲的馬未都如今有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館,展示他近30年來收藏的精品。 “我是看著中國文物收藏發展起來的,”馬未都說,“現在北京每天一大早兩個地方最熱鬧:天安門廣場,人們在抬頭看升國旗;另一個是潘家園,人們在低頭尋國寶。”
“趕上最好的收藏時機,文物最不值錢”
他認為收藏熱有三個標志:“首先是百姓生活富足,另外就是官方提倡和認可,還有就是相關書籍的大量涌現。” 馬未都收文物時,“趕上最好的收藏時機,文物最不值錢。” 改革開放初,很多人賣掉古董的目的是為了買新潮設備,如“電鍍折疊椅、電視機、自行車”。 “80年代每個人都急于改變自己的生活。我不急于改變自己的生活。因為很明顯:科技肯定向前發展,這些新產品只會越來越便宜,而那些古董不會,”灰白頭發的馬未都在北京郊區觀復博物館里說。這座有11年歷史的博物館被稱為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那時國家對傳統文化有強烈的批判態度,這種批判從上個世紀初就開始了,持續了能有60年到70年,而且是不分層次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不好的。” 馬未都一開始也接受了這樣的教育,但當他接觸實物時,他就開始懷疑了。“書上寫過去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你怎么解釋民間使用那么精美的瓷器?我們今天生活這么好,碗怎么都是大白碗?說不通這事。” “我一直強調證據,不完全相信文獻。文物就是一種證據。” 馬未都凡事愛懷疑。“我不是你說什么我就信了,我一定要自己去證明。因為懷疑,才走上收藏之路。用一個又一個歷史的證物來證明歷史的真實。”
打算將收藏留給社會
馬未都11歲時即文革開始那一年輟學,后來參加農村勞動,在工廠操作機床,成為文學雜志社編輯,并參與了《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電視劇的創作,結束了十年的文學生涯,他轉向了收藏。 觀復博物館的名字來自《道德經》中“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觀復”大意即“反復看”。面積3500平方米的博物館主要展示瓷器和明清家具——馬未都的兩大收藏種類。 “博物館應是一個享受文化的地方。我希望人們把博物館當成常去的地方,而不是滿足于那個博物館我去過。現在博物館狀況好多了,以前我去博物館的時候,條件很差,燈壞了,門口全是打毛衣的。” 馬未都打算將他的收藏留給社會。“留給子孫不是辦法。文物本身是社會財富,我們只是一個臨時保存者而已。” 馬未都評價自己是一個“做事特有熱情、有毅力的人”,一個朋友評價他是“最有常識的人”,收藏節目主持人王剛評價馬未都在鑒定文物時表達“直率”。 一次電視節目上有收藏者拿了個物件給馬未都看。馬未都說:“這東西很有意思,但年齡還沒我大。”收藏者拿出另一個,馬未都說:“這個還沒我兒子大呢。” 為了獲得真品,馬未都需要研讀理論書籍,并看大量實物。
收藏最終要戒貪
“普通收藏者首先要有理論準備,然后是量力而行,最后要戒貪。所有的騙子都在一個地方下工夫,就是怎么能讓你貪上,”馬未都說。對于這行常見的騙局,馬未都的建議是“不要相信故事”,他聽了太多的故事,“說自己祖上是宮里的太監、宮女、廚子,這些寶貝是賞賜或偷來的。” 古董收藏俗稱“成人的玩具”,給人提供巨大的精神愉悅。“而今天有所不同,很多收藏者注重物質愉悅,然后才是精神愉悅。實際上,文物背后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知識。” 馬未都說自己建立博物館的目的并非是要發揚古老文化。“只是想讓后人知道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輝煌、曾達到什么樣的文明高度而已。在我看來,人類文明注定是要消亡的,不可能一直向前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