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應該用開放的眼光,全球的視角,來培養和整合自己的創新資源。”在論壇上,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貿易系系主任、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趙曙東教授,就“中小企業如何突破堅冰”提出了自己的獨特建議。
自主創新并不意味著高科技
對于江蘇的中小企業而言,怎么樣培養和整合自己的創新資源呢?“首先,民營企業家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其中自主創新是關鍵。”趙曙東認為,現在很多江蘇省的中小企業一提“自主創新”,腦海中就形成一個誤區,將其等同于發展高科技、發明新的技術,于是紛紛受制于技術力量不夠,而打退堂鼓。其實很多時候,自主技術創新可以是一些很微小的東西。 趙曙東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德國有家做螺絲的Wurth公司,全世界銷售額最高,它有個很小的發明——
在建筑業要用大量的螺絲和螺絲刀,但是要找到大小正好合適的很費時,他們做的創新就是在同等規模的螺絲和螺絲刀上貼個同樣顏色的小標簽,“這些完全不是高技術的東西,但是對顧客的價值非常大。”
制度創新吸引國外技術力量
實現自主創新,人才貯備又是其中的關鍵。如何能夠最高效的吸引人才、利用人才呢?這就要求企業要實行制度創新。趙曙東表示,中小企業規模小,組織結構簡單緊湊,管理層次少,信息靈通,能與市場保持直接而緊密的接觸,決策過程簡單而富有效率,而大企業管理機構復雜,決策程序繁瑣,機制不靈活,效率低,這也是中小企業實施制度創新的一大優勢,而江蘇省已經有企業嘗到了制度創新的甜頭。 南京東立來光學有限公司早年在研發過程中遇到了技術瓶頸,在該領域中國內的相關技術人員也很缺乏,于是該公司決定從國外引進人才,但公司當時的實力根本就留不住人才,于是該公司在制度上采取了新模式,即利用他們南京旅游的機會,請他們到公司來授藝,久而久之,公司與這些國外技術人員達成了一種共識,每年這些人員趁來寧旅游的三四個月為公司服務。也正是依靠這些技術人員,南京東立來光學有限公司一舉成為該行業的領頭人。
中小企業可以嘗試“走出去”
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已有多年,企業“走出去”到海外謀求更大發展,在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趙曙東認為,江蘇企業跨國并購正迎來歷史機遇。 不久前,溫州民企中國飛雕電器集團已悄悄收購了意大利一家有50多年歷史的墻壁開關企業——ELIOS,這是溫州民企首次收購外國企業。飛雕電器付出550萬歐元買下了ELIOS公司90%的股權,目前正在國家商務部辦理相關手續。溫州民企中國飛雕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益忠說:“我去意大利實地看后,發現收購ELIOS公司,非常合算。ELIOS公司固定資產有1200多萬歐元,年產值也有800多萬歐元。”
趙曙東表示,資本市場處于熊市時,企業并購不僅談判籌碼低,公司整合也相對容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全球金融風暴正令中國企業跨國并購迎來歷史性機遇。 除了并購外國企業,“走出去”的方式還可有許多。趙曙東認為,與大規模兼并的做法相比,進行小規模收購諸如購買設備、引進技術等更吸引中國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