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中國概念股回歸A股的信息不斷,首先是分眾宣布回歸A股,再接著陌陌宣布閃電退市,未來的走向被猜測為回歸A股市場。中國的資本市場,正由于中國概念股的回歸而掀起一場互聯網+熱潮。但是冷靜地想一想,是否中國概念股的回歸就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一定全是好的方面?
曾經的中國概念股都在海外上市,被稱為是兩頭在外的模式,他們的風險投資資本來源于海外,而上市的地點也在海外,這使得互聯網公司海外上市變得順理成章,因為他們的投資資本最初都是美元,而國內法律的限制也使得海外上市變成了無奈的選擇。而對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選擇的上市目的地最好是貼近于自己主要市場的資本市場,本身游離于海外的資本市場就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今年以來的牛市,讓在國內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充分享受了牛市帶來的紅利。全通教育和暴風科技一度暴漲被網友戲稱為“妖股”,伴隨著人們看不懂的眼光沖擊了多個漲停。相比之下海外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就落寞了很多,一方面海外上市的審批嚴格,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來維持上市地位,而由于中國和海外的互聯網公司商業模式無法完全對比。因此,中國概念股公司都覺得自己的估值被低估,無法享受到國內的資本市場紅利。既能夠獲得更高的資本市場估值,又能夠在國內擴大自己公司和產品的品牌效應,無怪乎企業都希望回歸A股市場。
今年以來,互聯網公司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提出了互聯網+的國家戰略并且制定了實施方案,甚至提出鼓勵沒有盈利的互聯網公司在境內上市,這使得回歸中國資本市場成為了一個時髦的選擇。另外一個方面也可能使得爭先在國內上市成為打擊競爭對手的方式,回顧滴滴和快的奪人心魄的補貼大戰,樂視和小米所謂的不斷撕逼的大戰,背后是互聯網公司日益激烈的競爭。
而政府所希望的互聯網+是依靠互聯網來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是希望能源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這些概念能夠逐漸落地,是希望大數據、云計算這些概念能夠發揮更大的對于傳統行業的改造作用。但是這些恐怕不是急于回歸A股的中概股公司所擅長的。目前計劃回歸的幾家公司精于商業模式的搭建,它們的回歸可能是希望趕在競爭對手前面融資打擊對手,這能否促成良好的競爭生態的形成?而對于目前國內資本市場來說,中概股回歸也是一件需要謹慎的事情。遠的不說,中概股對于A股市場的資金分流效應往往就會引起巨大的市場波動。
對于一家成熟的互聯網公司而言,海外上市和境內上市并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國內互聯網公司走向國際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們看到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都紛紛在海外成立了研究所或者進行海外并購。上市與私有化都是一家公司的商業決策,在市場化環境下自有公司承擔其中的后果。但是對于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和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而言,是否能夠承受起大舉回歸的后果是需要探討的。要能夠更好地促進互聯網公司獲得資本市場的扶持,政府所需要考慮的是優化互聯網公司的法律環境,修改一些過時的法律規定,從而讓互聯網公司能夠更多地直接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