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此次降息與定向降準,是數量型工具與價格型工具同步運用、總量性政策與結構性政策并舉。與去年以來頻頻降息、全面降準+定向降準、定向降準輪番上陣有顯著不同,意在對提振實體經濟、促進結構優化、降低融資成本、穩定金融運行的多重權衡。在現存社會融資結構難以撼動而金融創新反而抬高融資成本的當下,還得讓商業銀行繼續承擔普惠金融的通道。而在貨幣和財政政策對調整結構的效果并不明顯的情形下,深化改革更應成為“調結構”的重要基石。
就在一片央行貨幣政策進入觀望期的言論聲中,就在各方都認定本月降準降息沒有可能的時候,央行上周六突然宣布降息、定向降準。這是央行時隔七年后同時降準降息。
央行此舉,是數量型工具與價格型工具同步運用、總量性政策與結構性政策并舉。所以,這次調整與2014年以來頻頻降息、全面降準+定向降準、定向降準輪番上陣有顯著不同,意在對提振實體經濟、促進結構優化、降低融資成本、穩定金融運行的多重權衡。
就眼下看,穩增長是當務之急。央行早幾天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59.5%的銀行家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偏冷”,較上季度上升4.9個百分點。而對于下季度的貨幣政策,有45.8%的銀行家預期為“趨松”,另外51.8%的銀行家預期為“適度”。這一調查結果加上此前部分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的調整,讓市場各方格外關注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專家表示,當前中國經濟處在筑底期,各項穩增長措施正開始顯效,低通脹的環境并未改變,貨幣政策仍將繼續圍繞企業“融資難”問題精準發力。
市場普遍認為,盡管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但在中央政府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引導下,未來財政政策將更為積極、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也會持續發力,且穩增長后續政策儲備工具充足,經濟增速有望在三季度末觸底回升。而此次央行降準降息節奏的加快,也顯示穩增長的意圖明顯。
事實上,近期央行的一系列舉動都在為降準降息作鋪墊。6月中旬的MLF到期不續,相當于降低了超額準備金率大概0.5個點,超額準備金率將降低到2.5%附近,這個水平將回到1-2月時的水平。降準0.5個點大致投放資金規模和MLF到期規模一致,本質上并不增加銀行間體系流動性,但由于兩種操作對于商業銀行的成本不同,因而在資金總量平衡的情況下,最終能產生降低資金成本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6月25日打破沉默啟動逆回購,此次公開市場操作將凈投放350億。這無疑令市場對下一步貨幣政策的預期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雖然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充裕,但近一段時間,在新股發行、商業銀行上半年末考核等多重壓力之下,銀行間流動性略顯緊張。有專家認為,目前正是月末以及半年末資金緊的時候,央行重啟逆回購有助于緩解資金利率上行及市場對于寬松貨幣政策是否持續的擔憂。近期資金利率走高除季節性和IPO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市場開始擔心央行的貨幣寬松是否發生變化,重啟逆回購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而目前長端利率的居高不下有可能促使央行下決心進行PSL和扭轉操作,從而促使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
再看上周三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銀行存貸比75%限制,央行穩增長、優結構、降成本的意圖就更清晰了。取消存貸比紅線將有助于緩解商業銀行的存款壓力,規范銀行間的競爭;可以在銀行尚未建立完善的風險管控措施時降低利率市場化對銀行業的沖擊,為利率市場化改革保駕護航。更為重要的是,取消存貸比將起到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類似的效果,甚至在信貸結構調整方面優于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從一定意義上說,如果說降息降準甚至非常規貨幣工具是提供流動性和降低資金價格,那么取消存貸比監管就是要實質增加信貸投放,并更有助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
有分析稱,存貸比監管取消后,16家上市銀行將新增人民幣貸款約6.6萬億。當然,取消存貸比監管并不意味著銀行可以撒開了去放貸,因為銀行還存在資本充足率和貸款額度限制等約束。而且,銀行信貸投放還受到資本充足水平、風險偏好、行業投向指引、信貸需求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在目前經濟下行、企業有效信貸需求不足、銀行資產質量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此舉并不會立刻導致貸款投放立即大幅增加。再說,由于短期內存款仍是銀行負債的主要來源,貸款也是銀行的主要資產業務,作為重要的流動性監測指標,存貸比仍會對銀行構成約束。
眼下,低迷的經濟狀態仍在持續,而銀行間市場異常寬松,隔夜SHIBOR利率已降至1%左右,逼近歷史低位。有人據此認為我國正陷入“流動性陷阱”。這是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趨近于零,此時央行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儲蓄起來,致使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法刺激銀行放貸、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導致貨幣政策失效。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率管制阻礙了利率傳導的機制,導致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無法傳導到實體經濟。筆者的看法是,目前我國的狀況與凱恩斯所說的經典“流動性陷阱”狀況有本質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利率傳導機制不暢。要想有實質性的改變,使經濟增速觸底回升,核心還是在改革。在高負債率且風險不斷抬升的中國經濟中,要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增加貨幣供應和再貸款規模以穩固商業銀行根基實際已成關鍵。在現存社會融資結構難以撼動而金融創新反而抬高融資成本的當下,還得讓商業銀行繼續承擔定向降準和降息、普惠金融的通道。
而結構矛盾是中國經濟心腹大患。李克強總理曾指出,調結構也是穩增長,這透露出的是,調結構并不只是做“減法”,還包括做“加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要實現經濟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推動經濟結構優化是必須采取的主動作為。
世人都注意到,財政部長樓繼偉上周在中美第七次戰略與經濟對話新聞發布會上稱,中國7%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并不意味著增速一定要達到7%。這顯示出中央對今年的經濟增長比市場要鎮定。“十三五”的核心是中國要從大國轉為強國,焦點就是“一帶一路”,“創新驅動”。“一帶一路”方面,現在市場人士認為未來5年中國經濟會從“激進式”發展轉向協調跟圓融,要完成中國內部跟外部、速度和質量、發展和生態等多種平衡關系。
無論貨幣還是財政政策,當前利用宏觀調控來調整結構的政策效果并不明顯。相比之下,深化改革更應成為“調結構”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