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從中國鐵路總公司獲知消息稱,為滿足旅客變更行程的需求,6月10日起,鐵路部門將推出“變更到站”服務措施。旅客購票后,如需調整行程,變更新的目的地,在開車前48小時以上可到車站售票窗口或通過12306網站變更。
新的規則讓旅客可以更隨性的變更行程,省去了退了再買的麻煩,更不致產生手續費折損的情況,雖然只是眾多車票規則里的一部分,卻充分反映出鐵路部門從旅客出發,提供最便捷服務的思路。鐵總相關負責人亦用經濟上更加實惠、辦理手續更加簡便、出行更加便利的三個“更加”為新規作結。細致來看,此次細則變動也涉及退改簽規則其他方面的微調。
無論具體調整內容、范圍大小,每次變化的出發點往往都是為了更大程度服務旅客,縱觀鐵道部門近年來推出的“新規”以及在規則基礎上的自我改進,都是基于這樣的初衷。盡管變化不能總讓所有人滿意,如這次給予自由變更行程更大自由度,就有人提出提前48小時的時間限制還是不夠方便,但對比此前的規則,變化又是明顯的,這也是更多人所看到的,對此,不少聲音直呼,新規“很人性”。
反過來看,人性化的變化本身也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在此前的規則變更中沒有考慮到?為何不能在規則制定之初,就涵蓋這些人性化的服務舉措?而如果從更大層面來看,這種情況并不特殊,更不只是在退改簽規則的屢次變更體現,一些與中國鐵路總公司性質相似的機構或企業,特別是擁有相對資源優勢的國企,或多或少的都有這個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通常的觀點認為這是市場化不充分的結果。只是從經濟層面來看,這確實是最大的問題,事實上,目前許多不同領域分步改革的具體措施,就是打破各自領域的民間資本準入的玻璃天花板。然而,是不是市場化充分就能解決眼前所有與服務質量不高、部分產品定價過高有關的問題,其實是不一定的。
理想狀態下,充分的市場競爭有利于不同主體之間的競爭,提供更廉價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但這些是有若干前提的,比如這是一個高利潤市場資本愿意介入,又比如這是一個良性競爭的市場而不是相反的惡性競爭。而此前英國鐵路私有化改革失敗的案例,也充分說明了一些與公共服務高度相關的行業,不能放任市場運營,需要強有力的公共支撐。
反觀眼前“變更到站”服務的跟進,如同即將全面展開的國企改革一樣,不妨視之為國企擔起公共價值,真正從服務國民出發的小步前行。這種方式與民間資本進入相關領域的方式一點也不沖突,而是并行不悖的改革推進,最終的目標都不過是讓產品和服務更人性。
探索如何讓這種由自身出發的改革更符合大眾的需求,開辟公眾表達意見、參與企業新規制定的通道,亦可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