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去了一個禮拜,總理對于處長仍“耿耿不能釋懷”。在昨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再次發飆,要求政令7天之內必須出中南海。
根據中國政府網透露的會議細節,總理說,“我們國務院的領導同志常常半夜拿到特急文件立刻就批了,但有些部門、地方的文件卻經常在那里原地轉圈”。
最后,總理把話挑明,“要堅決打破原來的規矩,不能讓文件再在處長、司長那里一層一層地‘畫圈’了!”
一周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總理發飆說道,“部長們參加的國務院常務會已經討論通過的一些政策,現在卻還卡在那兒,難道讓幾個處長來把關,這不程序上完全顛倒了嗎?”末了,總理又補了一刀,“這不是鬧笑話嗎?”
總理跟處長鉚上了。這個處長不是具體哪個部門和哪個人,而是由來已久的“政令不出中南海”。現在經濟處于下行階段,統計局匯總上來的各項數據皆不如意。國務院這邊也是快馬加鞭,改革和刺激政策交相祭出,但政令卻總是盤桓在文牘之中,老百姓聽見了第一聲靴子響,聽不見第二聲靴子響,用總理的話來講,國務院成空中樓閣了。在總理眼里,這太耽誤事了,是不干實事。
批評完了處長,總理又批評多如牛毛的中介評估“都被編成了笑話”。總理援引地方負責人的說法,錢撥了,地批了,遲遲不開工是因為開工前需要幾十項評估,沒有一兩年根本下不來。總理一口氣列舉了一長串評估:環評、水評、能評、安評、交評、災評、震評、文評、雷評、氣評……跟說繞口令似的。
評估是必要的,但中國式評估偏偏不出所料地異化:每個部門都把評估看成了自己權力的一畝三分地。把持好權力,比提供服務更重要。
然而,簡政放權,儼然已是總理施政的四字箴言,誰在這方面拖拖拉拉和卡著不辦,能不勾總理的火嗎?
在廣東,總理指著長達4米、耗時近800天的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圖說,“萬里審批圖”制約活力,易滋生腐敗,這些多余的審批項目都該“打叉”;在天津,總理見證封存109枚審批公章,說不知曾經束縛了多少人,并特別叮囑,這些公章一旦封存絕不能再打開,要讓它們徹底成為歷史;在東北,總理舉例批評,一個民生項目,而且是重點的民生工程項目,在8個月之內蓋了133個公章,原定開工日期早過了,還有12個公章沒有蓋完。
總理也是辛苦了,在過去這一年,盡是跟拖沓冗長攬權的公章“干仗”了。政令不出中南海,或者政令“腸梗阻”,使得改革的效果被打上折扣,使得刺激的時效被人為拉長,在當下的情景,可能將是一個負能量的乘數。因此總理這次也真是急了,除了辭色壯烈,同時也付諸行動,成立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勢必要狠抓簡政放權。俗話說,不打饞,不打懶,專打不長眼的。各位“處長”,應該抖擻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