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博鰲亞洲論壇還是此前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戰略都是重頭戲。其中既有中國國家主席的呼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也有相關政府部門配合的愿景與行動文件的發布。
早在漢代時候,張騫出使西域就打通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在1500年的時間里,絲綢之路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條貿易通道、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后來因種種原因而中斷。如今在21世紀,由中國倡導的重振絲路戰略,無疑會加強互聯互通,促進共同繁榮。期待絲綢之路綻放光芒。
從全球格局來看,亞洲的重要性不斷在提升,而歐洲的通縮也需要有新的力量來支撐。而“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聚集了全球60%的人口、約三分之一的貿易量。3月28日由中國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的“一帶一路”戰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優先領域。可以想象在不遠的未來,這些基礎設施投資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就業。而就業,是穩定地區形勢的重要力量。
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不在世界稱霸,希望提供的是平等且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平臺。比如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配合“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截至3月29日,已有英國、瑞士、丹麥、澳大利亞等42個國家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中國希望把參與方當作平等互利的成員,東西方國家加強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前不久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曾表示,“我們現在正在和各個意向創始成員國制定一系列貸款政策、融資政策。這個銀行法定資本金是1000億美元,初始階段大概是500億美元,亞洲國家占的股份是75%,非亞洲國家是25%。邀請歐洲國家進來作為一個全球的國際性機構,能夠提供公司治理、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體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私營部門也可以參與投資并從中獲取收益。而發達國家可借此深入推進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開展援助和共建項目,努力推動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比如減少極端貧窮人口、普及小學教育等。而且更多國家聯手起來,還能共同解決環境問題。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就有跨國企業的高管提出,“希望中國的絲路戰略不僅僅能實現GDP的增長,還要有包容性的目標和綠色增長。”“一帶一路”戰略除了推進道路、機場、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外,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推廣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技術、減少建筑污染等,都可以作為戰略推進時考量的必要內容。除此之外,還需要有一個解決爭端的機制,以及如何評估法律和監管體系等等。
中國政府已經在行動,比如在教育文化領域,每年將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在醫療衛生領域,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為有關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和應急醫療救助;同時加快絲路基金的組建運營。
盡管有發達國家對加入亞投行還有顧慮,但應該看到,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高新技術、產業合作、減少碳排放、治理環境污染等領域,還存有巨大的合作空間。而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很多工業活動都會影響到整個區域,乃至整個世界。
去年冬天,美國東部城市被嚴寒和雪災困擾,五大湖總體上冰雪覆蓋率達到84.1%,美國、加拿大刷新了當地的低溫記錄,科學家認為這是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但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發現,亞洲的空氣污染正在改變全球的天氣和氣候。不只是中國和印度的居民受到空氣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氣會漂過太平洋,與太平洋上空的風暴相遇融合,加劇美國西海岸的空氣質量和風暴強度。
筆者不是科學家,無法判斷上述發現是否絕對真實。但全球實現綠色和低碳經濟的發展,減少戰爭和抵抗自然災害,消除絕對貧困人口,讓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國家之間應該減少分歧,加強合作與對話,而不是受地緣政治的影響,失去了人類共同進步和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