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降息等宏觀政策面和經濟基本面消息頻出,但資本市場似不為所動——筆者認為,經濟疲弱、通縮預期生成,宏調部門的預期管理任務重要度上升,基于預期管理政策將加碼;經濟仍是A股心中隱憂,債市長牛趨勢不變。
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回升不改經濟疲弱性質。“三期”疊加的經濟形勢判斷,表明政府無意提高當前經濟增速。日前公布的中國3月PMI為49.9%,雖然結束了連續4個月的下行走勢,但PMI連續兩月處于榮枯線下,意味著制造業仍有下行壓力。PMI低位企穩再次印證了中國經濟“底部徘徊、有限復蘇”的態勢。2015年是這種狀態的中后期,經濟形勢整體上仍將處在底部低迷的平穩運行狀態。
年內通縮預期難消,降息、降準仍需上陣。本次降息是通貨緊縮預期強烈情況下,貨幣當局為扭轉預期而作,并非表示貨幣政策將轉向——為經濟運行創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這意味著貨幣政策連續出臺的“度”是貨幣政策不成為經濟刺激手段,貨幣政策以不影響貨幣中性為前提。通縮對經濟的不良沖擊在于預期,改變預期就約束了通縮的壞處,但仍能享受低物價的好處。但物價低迷態勢不因通縮預期消除而改變,年內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值或短暫滑入負值區域,同時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雖企穩卻難走出負值區間,防止通縮預期發展成年內宏觀調控部門預期管理的重要內容。
貨幣政策已由穩健悄然變為“中性”。降準為對沖性質操作,不會對流通貨幣(M2)增長構成實質沖擊。2015年對穩健貨幣政策的解釋已明確為:為經濟運行創造中性貨幣環境。自2013年貨幣運行機制發生變化后,“緊數量、低利率”就成了貨幣政策的不二選擇。新貨幣機制下,貨幣中性是指流通貨幣增速維持一個中偏低的水平。筆者從經驗來看,政策合意的貨幣增速為12%~14%。
后續預期中的降準、降息對資本市場影響有限。金融市場運轉機制的改變,使得降息不再像過去那樣是“普惠”的,對股票市場而言,藍籌股中的高負債經營企業受益最為明顯,銀行利差反而縮小,房企大部分并不具有信貸議價能力。整體而言,預期中的降息對股市影響有限。對債市而言,今年的情況是市場確定性太強了,大家都選擇了同一條道路,想超越反而難了。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首先要管好自己的流動性,從過去的資產管理轉向資產負債綜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