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央行近日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
從首批獲得個人征信業務準資格的八家機構來看,既有鵬元、中誠信等傳統征信機構,也有騰訊征信等從事互聯網征信業務的機構。可以說,兩類機構皆有自己的優勢。前者的優勢主要表現在經驗和已經積累的大量銀行信貸數據以及相關信息,劣勢是拓展新的業務、擴大新的信息渠道難度較大,成本也較高;后者的優勢則主要在信息資源的搜集和掌握上,因為,電商、微信等平臺,為這類機構的信息拋售打下了良好基礎。尤其是對普通公民的信息,后者的搜集能力是很強的,成本也是相對較低的。劣勢則在于,現有的信息與征信所需要的信息存在較大差距,如何適應征信業務的要求,對信息進行整理和規范,工作量很大,需要付出的代價也較高。
也正因為兩者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且八家機構都不是單一股東。因此,信息安全也就成了最為關鍵的條件。也就是說,個人征信體系建立起來以后,能不能確保不出現泄漏等方面的問題,將成為此項業務長久生存下去的最關鍵的方面。一旦出現信息泄漏等方面的問題,不僅征信機構的形象會徹底摧毀,對整個征信業務的開展、社會征信體系的建設也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各機構對信息體系建設的安全性意識不夠,加上內控制度不健全,個人信息被泄漏的現象也十分嚴重。有些地方,還出現了單位工作人員與不法分子串通,泄漏用戶個人信息的現象,導致客戶對銀行等機構的信任度大減。在征信體系建設中,如何消除廣大居民這方面的顧慮,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建立個人征信體系,并不只是對單位、對他人有利,對被納入征信體系個人自身也有很大的好處。譬如,創業過程中對他人信用問題的了解、對自身信用的評價等,都非常有利于減少損失和決策失誤。之所以出現廣大居民對征信體系建設不太積極的問題,一方面,在于居民個人的征信意識不強,沒有充分認識到征信體系建設對社會和個人的好處;另一方面,相關機構、單位、企業,在征信體系建設中,沒有很好地對待個人信息資料,經常出現泄漏等方面的問題,導致廣大居民對征信體系建設的信任度難以提高。加上這些年來,在宣傳方面也沒有更多地突出征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征信體系建設的氛圍不濃。
也正因為如此,八家首批獲得開展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首先要做好的一項工作,或者必須堅持的原則,就是對愿意進入個人征信體系的居民,作出承諾,制定契約,確保不發生個人信息泄漏的問題,并在契約中設立賠償和處罰條款,消除廣大居民對征信體系建設的顧慮和擔憂。同時,要加大對從業人員的篩選和管理力度,并建立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即便離開征信行業,也必須有相關的約束機制,避免造成個人信息的大量泄露。
一旦機構和居民之間的信任機制建立起來了,安全性有了有效保證了,征信體系建設也就會邁上新的臺階。而且,會有更多的企業、個人加入到設立征信機構的行列中來,使征信體系建設的覆蓋面更廣,服務廣大居民和企業的效果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