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m0uk4"></tt>
  • 
    
    1. 經濟新常態下地方債去杠桿進入新拐點
      2014-09-16    作者:周子章(中國金融網分析師)    來源:上海證券報
      分享到:
      【字號

        面臨著改革深化的具體落實壓力,當前在經濟去杠桿化與風險之間呈現了加杠桿與去杠桿的矛盾。修改后的《預算法》對地方政府債務形成了硬約束。在中央政府杠桿逐步加大,地方政府杠桿持續壓縮的趨勢下,未來我國將更多通過改變融資結構的方式來去杠桿,通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加大壞賬注銷來降低負債;而權益上升需放開IPO限制、推行注冊制,加快國企改革、增加國資證券化比率,并放開在國企和壟斷領域并購融資的限制。

        看剛剛公布的8月一系列經濟數據,二季度短暫的經濟回升態勢沒能得以延續,有些指標甚至已跌回金融危機深重時的水平。這主要是支撐傳統經濟增長投資、消費和外貿進出口這“三駕馬車”動能不足。我國實體經濟總體債務水平在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大幅上升,眼下正面臨著改革深化的具體落實壓力,在經濟去杠桿化與風險之間呈現了加杠桿與去杠桿的矛盾。

        在經濟分析中,人們通常使用債務與GDP之比,來衡量一國債務水平的高低。宏觀數據測算結果顯示,過去幾年,中國總體債務水平顯著上升。而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目前我國住戶、企業和政府等部門的債務仍然可控。住戶部門債務負擔不高,未來進一步擴張負債的空間也是存在的;企業部門負債水平處于各國區間的偏上端位置,并沒有偏高;地方政府性債務過去幾年增長比較快,地方政府手中持有大量資產,同時中央政府資產負債狀況相當穩健且中央對地方負有救助責任。

        不過,債務償還的成本也讓一些地方政府陷入了困境。沉重的利息負擔使得今年經濟增長動力反彈的難度更大。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面臨著投資效率下降的問題,新增GDP與整體債務比率(或叫固定資產的生產率)自2003年以來呈現下降趨勢,從83%降至今年一季度的46%。投資效率降低的情況在2009年之后尤其顯著,部分原因在于投資回報突然降低,固定資產投資的生產率可能持續下滑,這一點特別令人憂慮。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最大變化在于人口紅利出現拐點,勞動力供給下降,而技術短期穩定,從要素角度看如果不愿放棄高增長目標,穩增長就只能靠增加資本投入。而2008年危機之后每次穩增長都是靠大量的投資來實現,體現為投資占GDP比重的持續上升。今年以來,全國投資與GDP之比已接近90%。與投資高增速對應的是融資需求始終居高不下,投融資增速始終在15%以上,遠高于7%左右GDP增速,因而,貨幣超增是導致債務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而隨著全球寬松政策的持續,經濟復蘇的動力不足,政府過度負債引發的風險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尤其地方政府舉債來源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和過度依賴土地償債,容易引發財政和金融風險交叉感染。盡管中央領導和有關部委一再強調政府債務風險整體可控,但與2010年相比,省級、市級、縣級政府債務余額分別增長了61.75%、56.34%和77.34%,快速增長的債務規模和短期集中償付的壓力,無疑讓社會各界都捏了把汗。

        實際上,2012年下半年后,地方政府債務增長并沒有相應減少,不少省市縣鄉債務率已高于100%。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因此提出,要“控增量、壓存量”地化解債務風險。

        地方政府控杠桿也有來自美國和日本的成功經驗。美國地方政府債務以金融市場為基石,受到《破產法》的硬約束,確保了2001年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次貸危機后地方迅速控杠桿。日本長期采取“強管控、精計劃”控杠桿思路。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泡沫破滅后,日本地方政府快速加杠桿,部分地方政府終于在2006年瀕臨破產,不得已而控杠桿。我國當前地方政府負債率已接近了日本頂峰時期40%的水平,遠高于美國。

        可以看到,當前的地方政府控杠桿部分借鑒了美國模式。修改后的《預算法》促進地方政府債務顯性化,“堵歪門、開正道”,對其形成硬約束。但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剛性支出,土地財政終結而地方主體稅尚未建立,地方財力捉襟見肘?深A期在未來幾年,地方政府仍然非常依賴債務融資,其負債率難以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未來幾年更可能是走平或略微走高。因此,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過快增長的風險也就成為當前一個主要目標。而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央政府穩增長重點聚焦于棚戶區改造、鐵路建設、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等領域,國務院各部門也不遺余力地落實相關政策。從中長期來看,這三個領域也是中央加杠桿的政策發力點。

        棚戶區改造是本屆政府加杠桿的核心領域。而大幅增加棚改規模,勢必要解決資金來源問題。中央政府擴大棚改資金來源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市場化融資。由國開行成立住宅金融事業部,實行單獨核算,采取市場化方式發行住宅金融專項債券,但其信用最終是由中央政府背書。二是央行再貸款。央行今年已發放1萬億元再貸款用于支持國開行棚戶區改造,以保證棚改任務的資金需求。

        因此,從這一跡象顯示目前中央政府的杠桿在逐步地加大,相反對地方政府杠桿將持續地壓縮。地方政府持續去杠桿化與國企以及央企改革密切關聯。可以預計,未來幾年部分地方財力恐怕都會持續處于捉襟見肘的狀態,還不能過度舉債,只有國企改革通過混合所有制和提高國企上繳紅利比重的兩類方式,才能為地方政府提供更廣闊的財源。

        而對那些高負債企業來說,正面臨著惡性循環:高負債狀態下可用于追加投資的資金減少,因此債務負擔將拖累經濟增長;如果經濟遭受通脹且名義利率被迫提高,那么貸款成本增加幅度將更大。如果一家企業的債務成本長期超過營業收入,企業將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債權人提起破產訴訟,企業進入破產程序;二是企業繼續負債經營,成為“僵尸企業”——其債務規模越來越大,而貸款方的資金健康狀況也隨之受到影響。當貸款方要求收回貸款時,一場“債務危機”便可能發生,引發一系列債務違約。當金融體系向已失去生命力的“僵尸公司”持續發放越來越多的信貸時,將損害銀行和債務市場,還會擠占其他企業的信貸。

        因此,從投資角度而言,與企業、居民部門負債相關的制造業投資、地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其中企業部門仍將去杠桿,因為產能過剩背景下去產能是唯一出路。

        無疑,未來我國將更多通過改變融資結構的方式來去杠桿,也就是增加權益融資比重、降低債務融資比重。其中負債的下降主要通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加大壞賬注銷來實現;而權益的上升需要放開IPO限制、推行注冊制,同時加快國企改革、增加國資證券化比例,并放開在國企和壟斷領域并購融資的限制;此外,還可以推進債轉股,可同時降低負債比重,增加權益比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 新常態下中國向全球價值鏈上游攀升
      · 新常態倒逼中國重構融資格局
      · 探索新常態下宏觀調控新思維
      · 加緊適應經濟“新常態”
      · 開發區轉型適應經濟“新常態”
       
      頻道精選:
      · 【思想】上市公司要戒掉政府補貼癮 2013-06-14
      · 【讀書】小米的市場"風暴效應"為什么能持久? 2014-09-16
      · 【財智】各方形成多頭合力 改革紅利推動A股走牛 2014-09-15
      · 【深度】公積金監而不管:遭層層掠奪現流失黑洞 2014-09-16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tt id="m0uk4"></tt>
    2. 
      
      1. 久久免费视频二区 | 亚洲一级中文理论 |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 | 亚洲综合偷拍欧美一区 | 亚洲欧洲日韩淙合久久 | 中文日韩欧免费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