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啟后上市的新股正呈現出冰火兩重天態勢。一方面,新股掛牌后遭到市場瘋狂炒作,無論是1月份的48只新股還是6月份上市的新股都是如此,中簽意味著暴利。另一方面,新股上市即“變臉”的現象愈演愈烈,甚至出現虧損的亦不鮮見。
今年以來,已有60余只新股登陸資本市場。而在眾多業績下滑的上市公司中,停牌欲實施資產重組脫困的不在少數。如東方通在經歷了一季報虧損、中報預虧以及高管人事地震之后,于6月23日公告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事項。安控科技在上半年預虧超千萬元的情形下亦準備資產重組,8月4日宣布重組失敗后股價產生大跌。事實上,上市當年即宣布重組,并且還是眾多公司一同出現,這無疑也是新股上市的另一道“風景”。
去年監管部門啟動了堪稱史上最嚴厲的IPO財務專項核查,但今年卻出現新股上市即變臉這一奇特“景觀”。兩者之間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是如此的“諷刺”。筆者以為,即使是最嚴的財務核查,其實也無法為新股的業績背書,也不應該為新股的業績背書。而眾多新股出現業績變臉,并非沒有原因。
一是行業性因素導致業績變臉。與眾多新股一樣,龍大肉食無疑亦是一塊“肥肉”,其發行價格9.79元,其6月26日掛牌后連續7個交易日封于漲停,第11個交易日上摸31元的高位,較發行價格上漲超過2倍。然而,上半年業績將出現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上半年生豬價格大幅下降。
二是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如安控科技上半年預虧,與上市公司業務具有鮮明的季節性特點相關,而且由于每年上半年收入全年占比不高,但因為其費用發生較為均衡,由此導致上半年虧損加大。在A股市場上,像安控科技這樣前虧(或業績下滑)后賺受季節因素影響的上市公司并不少。
三是發行上市過程中產生的一些隱性費用需要“解決”。一家公司上市,所產生的費用并非只有宣傳、承銷、路演等方面能攤上桌面的費用,還有一些隱性的費用需要攤銷。上市成功,這些隱性費用需要“消化”,如果上市公司收入與所處行業或季節相關,那么其會“就地打滾”將相關費用“解決”,進而導致業績變臉。
當然,因為包裝粉飾或財務造假導致業績變臉的嫌疑亦不能排除。去年IPO財務核查,主要依靠發行人與中介機構的自查,而監管部門的抽查則覆蓋面太低,并不能排除某些發行人抱著僥幸的心理闖關的可能性。而一旦獲得掛牌的機會,可能通過業績變臉的方式掩蓋或“洗白”上述問題,從而變成一家“正常”的上市公司。
歷經IPO財務專項核查后,新股業績出現快速變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初發行人披露的信息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而沒有將一家真實的上市公司展現在投資者面前。從這個意義上講,發行人信息披露的質量更重要。如果發行人在所有的信息披露上都能做到及時、真實、準確與完整,并充分揭露了投資的風險,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市場如何選擇了。成熟市場中常常有發行失敗的案例出現,而A股則無一例,這與A股“圈錢市”的本質有關,也與其極不成熟有關。而績差公司也能成功上市,這亦是其應該為之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