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了201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報告,披露了相關部委和國有企業在資金使用方面的“頑疾”。
這些問題審計署幾乎每年都會指出來,被審計的政府部門和企業,都會表示將吸取教訓,整改落實,強化制度建設,建立長效機制。但問題仍是年年有,最多是這個部委央企換成了那個部委央企,摁下葫蘆起了瓢。
閱讀審計署歷年的報告,部委和企業的違規問題大致這么幾類。部委比較突出的是私設“小金庫”,或者稍微委婉一些,未及時繳入國庫,比如這次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就被點名。另一個備受公眾矚目的就是“三公”經費方面的鋪張浪費。比如交通運輸部在非定點飯店召開會議114次,其中43次是在五星級酒店,還有中國地質調查局打著頁巖氣考察的名義跑到美國拉斯韋加斯停留三天。
對于央企而言,一是巧立名目濫發福利。比如,根據報告,7家央企違規超提或超發工資、住房公積金和福利費等11.61億元。再比如,中船工業套取421.54萬元用于購買消費卡,華潤集團虛列原材料費套取854萬元為職工發購物卡;二是少報利潤從而將投資做成虧損。比如中石油少計利潤6.03億元,大唐集團則多計收入25.98億元、多計成本26.04億元;三是管理漏洞,違規投資和建設,影響國家政令的統一。
審計署是國家財政的看門狗,每年的審計報告都揭露出不少問題,前些年媒體興奮地冠之以“審計風暴”,現在逐漸冷靜下來。作為制度監督的一個重要設計,審計署的工作無疑是出色的,在審計署的壓力下,中央部委和央企不得不在財經制度上尋求規范,至少不敢任意妄為。可以說,我們打造能夠將權力關進去的制度籠子,審計署是一把可靠的鎖。劉志軍的腐敗案,就是在審計過程中浮出水面的,這個“可靠”不是隨便的恭維。
只是,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審計署再專業和敬業,面對規模如此之大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中央企業,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再加上信息不對稱,難免審計的網眼恢恢,讓不少單位還是留出了僥幸違規的灰色空間,以至于每年審計報告上列舉的那些違規事項,幾成頑疾。
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問題,我們總是需要從一個常態過渡到另一個“新常態”,直到這個“新常態”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常態。審計風暴還要繼續刮下去,特別是在當前反腐風暴的背景下,審計風暴提供著專業支持和制度支持。但只要制度允許,我們的社會是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自備干糧的審計員,只要他們也能看到相關部委和央企的財政收支信息和數據,就能替審計署分擔相當的工作。就好比很多上市公司的問題是被媒體和個人發現的,而不是被證監會。因此,逐步的信息公開,讓民間審計員有足夠的信息支持,對于部委和央企的監督或許就更全面,成本更低。這應該是我們監督的一個“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