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信用控制體系,沒有完善的市場化的增信體系,就不可能有金融,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不可能成功。
我國金融業正在發生巨變,此輪金融改革能否成功,在于能否建立金融信用機制。
從間接融資為主轉向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并轉,銀行資產證券化向社會銷售,意味著融資途徑的重大改變。銀行依然重要,但不是融資的唯一途徑,并且,銀行作為地方政府出納、閉著眼睛向政策支持項目投資的資金黑口袋角色,將有根本改變。否則,金融改革不可能成功。
是直接融資為主,還是間接融資為主,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只要運作高效公平,都可以成為實體經濟的血液。如果運作失敗,既不公平也無效率,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會成為失信金融的典范。
美國以直接融資為主。去年11月25日,證監會副主席姚剛表示,美國直接融資存量占比高達86%。銀行主導型的國家,如日本、德國,上世紀60年代這個比例占40%到60%,近年得到了長足發展,2012年分別達到69.2%和74.4%。新興市場如印度和巴西指標也分別達到70%和69%。和這樣的數據相比,中國存量法統計的指標確實非常低。2012年底,我國的直接融資股票市值加上債券額相當于整個金融資產總額的43%。如果考慮到商業銀行持有的公司信用類債券并非嚴格意義的直接融資,這種情況商業銀行的債券余額大概47%。
線性思維要不得,不要以為美國的直接融資方式一定符合中國國情,也不能忘記德國、日本等制造大國崛起之時,銀行融資起到了主要作用。美國與德國的金融體系適合本國經濟的發展需要,所以能夠成功,根源就在于信用體系的建立。
美國直接融資比例之所以高,建立在美元作為世界硬通貨的基礎之上,也建立在200多年直接融資、信用建設的實踐之上。
即使美國成為金融超級大國,也未能幸免次貸危機。每一次金融危機的背后,一定伴隨著實體經濟產能的過剩、貨幣的超發以及失信的泛濫。次貸危機就是次級債金融衍生品泛濫的結果,把垃圾當黃金在全球交易。如果美國不掌握全球鑄幣權,不是把垃圾衍生品賣給國際投資者,而是在國內循環,美國的經濟早已停止了心跳。
德國金融視信用為生命,這從德國戰后嚴控通脹、德國央行在歐元區的領頭羊作用,就可見德國金融業在二戰后對信用的重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建立銀行體系內部的增信系統,了解信用情況的地方銀行作為中小企業的往來銀行,對中小企業進行風險信用評估,進行增信服務,在往來銀行提供貸款申請后,資助銀行據此評級向中小企業貸款,往來銀行要為中小企業逾期貸款承擔全部責任,往來銀行相當擔保公司與信用評級公司。
往來銀行為降低風險,往往向擔保銀行申請擔保。在德國,擔保銀行是經濟自助組織,最初倡議來自工商會和手工業協會。德國有82個地區性工商會和55個手工業協會,覆蓋了整個德國,這些工商會對所在地區中小企業情況非常了解,為擔保銀行提供信用服務,擔保銀行有相應的資本金作保證。
德國的中小企業絕不是僅僅靠政府政策,而是通過往來銀行、擔保銀行、商會等層層信用篩選體制,保證將企業的信用風險降到最低,使信息準確而透明。
沒有信用控制體系,沒有完善的市場化的增信體系,就不可能有金融,無論是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都不可能成功。
我國希望擴大直接融資比重,這沒有什么不好。銀行負擔太重,對中小企業、創新企業沒有行之有效的風控體系,進行股權、債權融資適當其時。
請牢記,先進的金融體系不是由銀行數量與上市數量代表的,而是由資金使用效率與配置的準確度代表。A股市場之所以低迷,關鍵在于多年的融資功能,卻忘記股市的定價來自于信用評估與收益預判,連信用都不守,上市就是圈錢,最終連股市都喪失了整體信用。
在發展直接融資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公開的信用平臺,建立信用風險控制系統,讓直接融資風險不至于成為一堆轉嫁給全社會的金融炸彈。當混亂的金融市場把國民的錢折騰完之后,國民變成一窮二白的泥腿子,難道市場還會像現在那么平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