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無疑都算得上是國內各省市中的一處英語“高地”,由高地帶頭,削減英語分值,改變考試方式,更具象征意義。
2013年還剩兩個多月見底,雖然,江蘇、上海、山東等許多省市都已傳來醞釀高考改革的訊息,但最終,是北京率先揭開了高考英語考試新方案的謎底—不論是從語言應用、人才需求的環境,還是學科教學的水平,北京無疑都算得上是國內各省市中的一處英語“高地”,由高地帶頭,削減英語分值,改變考試方式,更具象征意義。
在北京的征求意見稿中,從2016年起,中考英語要從120分下調到100分,語文由120分上調至150分;高考語文從150分上調到180分,英語從150分下調到100分。這樣的分值比例變化,自然會影響到一些學生的高考總成績和錄取結果:英語科目成績優秀、語文成績遜色的學生可能會叫苦、喊冤,說不合理;也會有語文好、英語差的孩子喜出望外。對于高考學子和家長們而言,變化不可謂不小。
不過,從改革的角度看,我們更愿稱之為高考在分數比例層面上的一次內部技術調整,而不是觸動高考新政的實質性變革。
在北京的征求意見稿中,真正值得關注的,反而是從2014年起擬實行平行志愿的填報和投檔方式,以及優質高中招生名額按比例向一般初中分配制,以及“學生可以參加多次英語考試,將最好的一次成績計入到高考總分”等舉措,會為未來的基礎教育發展和高考走向,帶來更大影響。前兩種舉措,已有不少省市先行先試,在緩解高考焦慮、均衡教育資源等方面有明顯收效。后一條的實施,或許會為不少人呼吁的高考向SAT、TOFEL等學習,轉為一年多考方式,做一點小心和有限的探索。
顯然,減少英語、增加語文分值的調整,真正的用意,是對近年來整個社會重英語、輕母語傾向的糾正,對國內英語教育教學課多時長、學習收效差、應用不足問題的努力回應。此外,它也是一個正在因為經濟實力增長而逐漸回復自信,重新打量自己的文化源流,重新評判自己和世界之間關系時的必然選擇。
曾經,中國的年輕人只能跟著電臺練成“土鱉英語”,高考中完全無英語科目,后來才從10分、30分發展到100分、150分。而今,我們每年有數十萬的留學大軍,在托福、雅思考試中保持著令人不可思議的高分比例,對于一個注重教育投入、渴望與世界接軌的民族與社會而言,縱然高考分值降低,也不必擔心英語會被學校和家長們輕忽。而對本民族語言文字與文化歷史的淡漠、隔膜與能力退步,卻已到了非改變不可的時候。
要引導母語學習,高考這根指揮棒,正該是發揮作用之處。輕輕一揮,說不定真能四兩撥千斤,調動起教育的千軍萬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