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每逢節假休閑日,總會在“吃”字上面下功夫,沒辦法,“民以食為天”嘛!而滿足食欲最好的辦法,就是品嘗不同國家的菜肴。
比如我在紐約生活的時候,節假日就經常到華埠隔壁的小意大利,去享受意大利的美食。不過意式大菜吃多了,還是會回過頭來選擇中餐,首選當然是上海菜了。
紐約華埠(唐人街)的上海館子很多,有綠波浪、綠楊村、上海老正興和上海老飯店……我和太太小玲最最喜歡上海老飯店。一走進上海老飯店,便有濃濃的懷舊味道,四面墻上掛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女畫,店堂里放送著周旋的歌曲,仿佛走進《十字街頭》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年代。不過,當生煎饅頭、蟹粉小籠、糯米燒賣、糍飯糕、青菜泡飯、糟缽頭等一一擺上桌,馬上就又回到了現實。
都說上海的南翔小籠好吃,出國前也吃過幾回,去年回上海探親,岳父岳母特意陪我去嘉定,就是沖著南翔小籠,品嘗下來還是覺得上海老飯店的小籠包,要比南翔小籠好,它皮薄、汁多、味道鮮美,一口咬下去滿嘴溢香。而紐約上海老飯店的糍飯糕,跟我印象中孩提時的糍飯糕一樣,口感外脆內糯,再佐以青菜泡飯,可說是天下一大美食。
而紐約上海老飯店和小意大利區,正好是Mulberry街的南北兩頭,往北走到盡頭,街道兩旁便是大大小小的意大利餐館、咖啡館和雜貨鋪。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和小玲先逛到小意大利區的雜貨鋪,買了新鮮的通心粉,然后掉轉頭往南走,準備到上海老飯店好好犒勞一下自己。說來或許不信,出國這么久,我還從未和家人坐下來吃過一頓團圓飯,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出乎意料的是,沿途我們看見中餐館門前都排起了長隊。我心想,糟了,這會兒想坐進上海老飯店大概有難度。果然,還在馬路對面呢,但見飯店門口已是一條長龍,幾乎全是老美。我倆乘興而來,絕不能空著肚子掃興回家。于是我走進飯店,詢問老板娘得等多久才能坐上位,老板娘告訴我大約一小時。
太久了!無奈中我決定點幾個外賣帶回去。在等著拿外賣的空閑放眼望去,十幾個桌面上除有一桌亞裔外,像模像樣手拿筷子、津津樂道坐那兒的全是白人。沒想到惜時如金的美國人,為了在傳統的中國年里吃上一頓中餐,竟然耐心極好甘愿等待。我感慨地對小玲說:“這幫‘美國佬’平時神氣活現的,在中華美食面前,一個個顯得恭恭敬敬,倒透著幾分可愛!”
久而久之我留意到,生活在紐約的老美幾乎都是中國通的美食家。他們不像外州的老美,只會吃甜酸肉、蘑菇雞片和宮保雞丁等“美國化”了的中國菜。紐約的老美會按照他們的喜好,去尋找不同菜系的地道中餐館,以滿足舌尖上的欲望。比如,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五糧液”飯店,是典型的川菜館子,我每次去那兒吃飯,店堂里也是老美要比中國人多。
因此我不禁聯想到,企業要么做大做強,要么做小做精。雖然目前中餐館還無法像麥當勞、肯德基那樣做大滿足大眾,但中餐館小而精的特色菜系,亦能展現自己的特色服務小眾。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百年不衰,也未嘗不是一種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