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二季度,美國經濟逐步企穩回暖,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Q
E3)政策的預期也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日本繼續實施所謂的“安倍經濟學”,試圖通過持續的本幣貶值來提振經濟。總體上來講,世界經濟形勢進入到復蘇的“前夜”階段,但進度可能不一。本輪復蘇,“領頭羊”可能是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經濟的復蘇,新興市場經濟體需要承受一段時間熱錢流出帶來的“痛苦”以及經濟基本面繼續低迷的擔憂。接下來兩個季度,我國可能會面臨持續的熱錢流出壓力,國內流動性狀況堪憂。2013年2季度我國GDP增速為7.5%,這與我國年初的經濟增速目標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我國經濟可能存在繼續向下的風險,我們預計2013年3-
4季度的G
DP同比增速分別為7.4%和7.1%。隨著2013年年底美國經濟開始真正進入復蘇通道,將帶動我國出口領域提升,2014年年初我國經濟基本面有望企穩回升。
面對短期嚴峻的經濟形勢和中長期處于深度轉型期的時代背景,要繼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鎮化進程,就必須大力實施財政體制改革。
基于持續好轉的美國就業市場數據和消費數據,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6月份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 M
C)新聞發布會上證實美聯儲可能于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縮減其資產購買規模(Q E
)。接下來兩個季度,我國可能將面臨持續的熱錢流出,而這一現象可能在2014年年初好轉。
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Q E):箭在弦上
從二季度的經濟運行看,美國經濟的復蘇態勢進一步穩定,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關鍵指標逐步好轉,進一步印證了我們之前的判斷。目前美國就業市場、消費零售以及房地產市場均出現持續的企穩回暖跡象,美國經濟也可能在4季度真正走上復蘇的道路。
2010年第一季度,美國G D P恢復到正增長狀態,隨后在波動中保持經濟形 勢 的 總 體 穩 定 。2012年4季 度
和2013年第一季度,由于“財政懸崖”問題拖累了經濟增長(我們預計在2012年4季度和2013年1季度分別拖累經濟1 .2%和1
.5%個百分點)。根據高盛美國經濟研究團隊的預測,美國經濟增速將在2013年4季度(同比增速達到3%左右)開始真正走向復蘇道路,此時“財政懸崖”問題將自行解除,美國經濟在消費和房地產市場的帶動下,進入潛在經濟增速區間。
基于持續好轉的美國就業市場數據和消費數據,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6月份的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 M
C)新聞發布會上證實美聯儲可能于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縮減其資產購買規模(Q
E)。我們預計9月份的議息會議可能會真正實施縮減資產購買規模,并可能縮減至至650億美元/月(原先是850億美元/月),并且在2014年上半年結束Q
E。
熱錢流出中國
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Q E
3),對中國而言是硬幣的兩面:熱錢流出和有利出口。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逐步上升,可能使得熱錢流出中國,造成流動性環境的緊張加劇。另一方面,美國國債收益率上行意味著更好的美國經濟增長,歷史上來看,可能有助于中國的出口回升。盡管如此,熱錢流出和有利出口這兩個因素在時間和程度上存在著差異。時間上的差異:按照我們的預測,美國國債收益率提升可能早于美國G
D P增速回暖,對于中國來說,可能出現熱錢流出但是出口尚未受益的局面。程度上的差異: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出口對于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可能降低。
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48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 .6%。其中,一季度增長7
.7%,二季度增長7.5%。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7%。也就是說,二季度同比較上季度回落0 .2個百分點,環比與一季度略高于一季度0
.1個百分點。總體來說,二季度中國經濟依然處于持續下行通道,全年完成7.5%的增長目標具有一定的風險。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金融危機前,我國的平均G D
P增速為9.6%,盡管期間經歷經濟周期的波折,但之后經濟又迅速回到接近10%的潛在增速上下波動。隨著人口結構、勞動力成本等要素稟賦的變化,我國經濟潛在增速正在經歷一個系統性下降的過程,應該逐漸適應從“夏”到“秋”的過程,積極改善經濟增長結構,實現有質量的增長和可持續的增長。
———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需求仍然不足。二季度,宏觀經濟增速為7.5%,較2013年第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與2013年全年G
D
P增速目標一致。宏觀經濟總體上在平穩增長的區間運行,但是面對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下半年風險依然存在。
———固定資產投資小幅下滑。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8131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
.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0.3 個百分點。從數據來看,投資已經進入慣性下行通道,4、5、6月份分別為20.1%、19.9%、19.3%。
從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個主要方面來看,都存在動力不足的現象。
由于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上半年制造業投資63257億元,僅增長17.1%;低于總體固定資產投資3個百分點。制造業投資回報率下降和二季度出口形勢平淡,都使得二季度制造業投資萎靡不振,未來改善空間依然有限。基礎設施(不包括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與供應)投資27262 億元,同比增長25.3%,包括的話增長為23.5%,較5月份累計回落0
.5個百分點。基建投資對于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起到了拉動的作用,但是后續項目和資金來源等都會威脅基建投資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房地產投資增速逐月下滑。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682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3%,但進入二季度以來,4、5、6月份房地產投資分別增長21
.10%、20
.60%、20.30%,呈逐月回落態勢。同時正在醞釀的房產稅試點擴大范圍是否會影響下半年的房地產投資還充滿變數。
近期中央就穩定增長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包括棚戶區改造,西部鐵路投資,加快信息建設,加大環保及保民生增長。這些措施從長遠的需求著手,兼顧了保增長和調結構的功能。我們預計,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約為18%左右,略低于上半年的水平,但不會有太大的下滑空間。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14913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
配 收 入1 3 6 4 9元 , 同 比 名 義 增 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
.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4817元,同比名義增長1 1 .9 %; 扣 除 價 格 因 素 實 際 增 長9 .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
.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回落主要是因為工資性收入增長的速度在回落,經濟下行期企業的效益有所下滑,所以居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速在回落。城鎮居民從結構來看,經營性收入增長速度回落的幅度也不小,主要也是因為外部的經濟環境趨緊,企業的利潤有所下降造成的。
———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工業生產者價格繼續下降。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漲幅與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回落0
.9個百分點。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擴大0.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擴大1
.6個百分點;6月份同比下降2.7%,環比下降0.6%。上半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
.4%;6月份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0.5%。總體而言,在總體經濟形勢不樂觀的背景下,通脹很難有突出的表現,三季度通脹總體而言可能和二季度相比基本持平,通脹風險不大。
———貨幣供應增長較快,新增貸款同比多增。初步統計,2013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0
.1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38萬億元。其中,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5
.08萬億元,同比多增2217億元;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5791億元,同比多增3026億元;委托貸款增加1.11萬億元,同比多增6291億元;信托貸款增加1
.23萬億元,同比多增8950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5164億元,同比少增932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
.22萬億元,同比多3965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248億元,同比少247億元。6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0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7427億元。預計三季度降息和降準的可能性較低,信貸投放規模也很難超過二季度。信貸投放增速顯著放緩,有利于通脹壓力減輕,但下半年通脹依然呈現上行趨勢。三季度流動性可能較2013年前兩個季度略緊,6月底的“錢荒”局面可能不會重現,銀行間7天回購利率預計在4%左右。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企業利潤繼續增加。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
.2個百分點。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環比增長0.68%。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812億元,同比增長12.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上年同期為下降2.4%。
———外貿增速低位徘徊,等待海外經濟復蘇。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9977億美元,同比增長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9個百分點;出口10528億美元,增長10.4%,回落8.0個百分點;進口9449億美元,增長6
.7%,回落1 .9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順差1079.5億美元。6月份,進出口總額3215億美元,同比下降2.0%;其中出口1743億美元,下降3 .1%;
進 口1472億 美 元 , 下
降0.7%。總體來看,我國外貿形勢依舊不樂觀,按照本文之前的分析,美國經濟增速將在2013年底開始走向復蘇,屆時我國出口可能出現回暖。
隨著我國經濟潛在增速的逐漸下降,全面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制度紅利已經變得更為迫切。可以說,我們正處于中國經濟的深度轉型期。經濟制度的最終改革目標是建立能夠給予經濟活動持續的激勵和提供長久的監督,促進機會平等,加快經濟社會的縱向流動。歷史上有很多發揮后發優勢的國家或地區成功地邁入了中等收入經濟體的行列,但是只有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臺灣地區等極少數的經濟體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順利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在國家層面,就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實現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的增長,使得人民幸福,國家復興。
大量的學術研究表明,實現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夠提供一個具有持續激勵,但又具有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從而促使社會縱向流動性加快,避免出現社會階層的固化。具體而言,比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預算的公開透明化,以及行政審批的簡潔高效等,都屬于具有激勵和監督的制度改革范疇。政治學家王紹光在《美國進步時代的啟示》一書中認為,19世紀末美國的現代化開始于美國財政體制的現代化。財政作為庶政之母,連接著國家的財力和政體,財政體制改革無疑將成為我國在深度轉型期實現“中國夢”,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改革措施。
為了實現國家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我國現階段財稅改革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收入分配、提高預算的透明度和法制化程度、提高財政在支持經濟轉型和城鎮化進程中的可持續性、控制系統性風險。
———建設促進機會公平的財政體制,防止社會階層固化,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性。從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經驗來看,當一國人均G
D P邁過3000美元的門檻之后,如果不能及時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 D
P在達到一定水平之后,長期停滯在某一個中等收入水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社會流動性。
在財政政策方面,如何增加機會公平,促進社會縱向流動,主要從以下方面做起:第一,財政大力支持實現人性化的新型城鎮化。官方統計的城鎮化率包含了在城鎮生活超過6個月以上的所有居民,這里面大約有2
.3億人并不具有城鎮戶籍,在教育、醫療、社保和保障房分配方面都面臨著機會不公平。財政應該大力支持實現人性化的新型城鎮化,逐步覆蓋這部分常住城鎮但不能獲得公平生存和發展機會的龐大人群。第二,財政要大幅增加對教育和健康的財政投入力度。在財政資源的投入結構上,應該著重解決教育和健康的不平等。從長期經濟增長的角度看,教育和健康資源分配的平等,可能比總量更重要。以日本為例,法律規定,全國的學校設施和師資要盡可能統一標準,東京最好的小學人均教育經費不超過最偏遠山區小學人均經費的2倍,而目前北京等大城市最好的小學和我國偏遠山區小學的差距卻何止20倍。第三,財政要進一步壓縮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減少對經濟的過度干預,對壟斷性行業進行差別化的稅收或支出政策,促進社會的競爭性,鼓勵創新。
———建立全口徑政府預算體系,加強人大對預算的監督、審議和修改能力。真正建立全口徑政府預算體系,加強人大對預算的審批、修改和監督能力。“十二五”期間內,徹底清理所有未納入預算的各種體制外收費。按照2013年2月出臺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貫徹落實在2015年底前將國有企業稅后利潤上繳公共預算的平均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最高檔的資源類企業繳納比例為20%,一般性企業為15%,國家扶持類企業為10%。并有計劃的在中長期內(比如2020年前后),將此比例提高到30-40%,進一步支持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同時,建議適時啟動向社保劃撥上市國有企業股份的試點,作為中長期社保資金缺口的有力補充。
———加快完成“營改增”,并以“營改增”為突破口,繼續推進稅制改革。“營改增”目前僅在部分行業試點,將來一旦全面鋪開,意味著所有的營業稅將變成增值稅,改革會影響地方財政收支平衡。要破解這一問題,需要深化稅改,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增強地方自主發展力量。未來的幾種改革的可能性,也蘊含著未來調整中央地方稅制關系的改革機會。
———進一步擴大市政債試點,逐步建立公開透明、結構完善的地方基礎設施融資體制。我們建議擴大地方政府通過透明方式獨立發債的權力,逐步建立以市政債為主體的地方基礎設施融資體制。同時,逐步要求發行市政債的地方政府公布資產負債表。加強地方人大監督、建立預警體系等改革來硬化地方政府的預算約束。打開作為“正門”的市政債發行,避免地方政府過度依靠賣地收入和城投債等“偏門”發展當地經濟,從而形成財政和金融風險。
———建立財政收入的中長期預測體系,增強財政在支持城鎮化進程和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期的可持續性。首先,建議建立中長期預算框架,增強財政的可持續性,防范財政風險。我們根據名義G
D P和財政收入,建立中長期財政預算框架(2014-2020年期間)。我們發現名義G D
P和財政收入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協整關系,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在98%左右。依據未來對于名義G D P增速的預測(假設2014-2020年,G D
P實際平均增速為6%,通脹率為3%),財政收入到2020年可能達到23萬億,2014-2020年期間的累計財政收入為127萬億。第二,除了財政收入預測之外,還應該對中長期的養老金缺口進行測算,并提前準備應對措施,避免中長期財政風險,保障居民養老安全。(作者單位:閆坤
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陳杰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