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伴隨經濟放緩,多地財政收入增幅急速下降,并且遠遠達不到預期目標。以內蒙古為例,1月到5月地方財政總收入1073.34億元,同比僅增長0.1%,遠低于去年10.4%的增速,更加遠遠落后于年初制定的2013年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14%的目標。陜西、河南、遼寧等多個地區,亦呈現實際增速與目標增速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的現象。
財政收入增幅下滑的同時,財政支出呈現高增長態勢,這使財政收支的差距顯得格外扎眼。還是以內蒙古為例,前5個月,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02.59億元,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為1190.52億元,存在近500億元的“赤字”。遼寧前5個月,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342.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則是1600.6億元,存在250多億元的收不抵支。
經濟形勢比較嚴峻,各地土地財政遭遇較大“瓶頸”,地方財政比較困難也是事實。面對財政收入增速“止步不前”,難現往日的兩位數增長,甚至有可能隨時陷入負增長,地方政府該如何面對——是加強稅收征管力度,乃至征收“過頭稅”以“開源”,還是壓縮三公經費、停建樓堂館所以“節流”?
顯然,就過去的經驗來說,地方政府似乎更愿意進一步增強“開源”的能力。比如,內蒙古面對0.1%的財政收入增長,有官員表示,“中央還有一部分轉移支付將給地方”,所以全年財政平衡問題不大。而內蒙古財政廳則多次明確要求“努力實現全年財政收入目標任務”。可見,他們更希望設法完成收入的目標,而不管實際經濟形勢的“束縛”,他們更不希望大幅削減財政支出。
實際上,隨著近兩年調結構力度的加大,經濟增速已經回到8%以下,財政收入增長再也不可能重回當年的高速區間,GDP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存在一定的正比例關系。因此,財政收入增長回到個位數,乃至負增長,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地方政府應該坦然接受,多在“節流”上做些文章。
從目前各地政府的反應來看,各地正在加強稅收征管的力度。上半年很多地方的財政收入距離目標值太遠,估計下半年許多企業將會十分難受,不排除被征收“過頭稅“的可能。如此,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企業經營更艱難,“開源”也就無從談起。
其實,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大力推進的簡政放權改革,急需各地在“節流”上做足功夫,應該減少財政支出,尤其是政府“三公”支出、行政經費支出,以及地方政府經營性投資支出等。
李克強總理在上任伊始曾向媒體約法三章,“本屆政府內,一是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財政供養的人員只減不增;三是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這三條中央政府要帶頭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這三項內容,集中占據了財政支出的大頭。拿樓堂館所建設的支出來說,這一項超過被外界視為天文數字的“三公”經費支出。如果真能按照“約法三章”執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告急也就不是問題。
現在,財政收入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讓政府“過緊日子”的時候到了。面對不斷傳出的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告急的消息,以“約法三章”為基準,讓地方政府嚴格“節流”就不能有絲毫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