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數據低于預期等因素影響下,繼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震蕩多日后,23日中國滬指大跌2.57%,失守2200點關口。分析人士擔憂,在國際評級機構配合下,國際資本正在醞釀一輪“做空中國”。
針對市場波動,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孟克文告訴筆者,一季度中國經濟7.7%的增速不算低,盡管資本市場反應敏感,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將繼續與轉型中的中國經濟共成長。
顯然,伴隨中國經濟加速轉型,低成本勞動力和出口將不再是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正日益擴大的內需,大力發展服務業,貫徹經濟、金融改革。對此,孟克文稱之為中國經濟日趨“成熟”,《經濟學人》稱之為中國經濟的“現代性”,中國政府稱之為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當前,中國經濟正摒棄粗放發展模式,踏上轉型升級的新征途。中國政府一方面推動結構調整、經濟轉型,淘汰落后產能、貫徹產業升級,推動經濟服務化、信息化,促進創新驅動;另一方面著手破除市場壟斷,推動稅制改革,清理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激發民間投資和社會創業熱情,引導收入分配改革,著力拉動內需,促進內生增長。
就中國升級經濟的內在邏輯,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暗示,中國一些要素供求關系發生了新變化,在生產要素投資的邊際效益沒有重大突破之前,潛在生產率趨于下降。換句話說,同樣數量的資源要素投入,已無法取得以往那樣的高速增長。
高速未必是好事,減速未必是壞事。《華爾街日報》指出,在確保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基礎上,讓中國經濟適當減速,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是明智之選。
要改變支撐中國經濟30年高速增長的固有模式,非朝夕之功。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郭生祥指出,經濟結構調整太慢,會影響改革進程;調整過快,又易造成經濟驟然失速,官方設定的7.5%全年增長目標體現了穩中求進、遠近結合的智慧。
值得肯定的是,某些機構正調校預期,努力跟上中國經濟的新節奏。一季度數據發布前后,摩根大通、花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野村證券、美銀美林均下調了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與官方目標進一步趨近。預計這將有助于避免市場今后對“中國速度”的過敏反應。
在緊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采購經理人指出(PMI)等熱門指標的同時,市場也需適當關注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增幅、社會保險覆蓋率變化、第三產業比重變化和中小企業稅負變化等指標。
關注這些指標的變化,有助于市場正確反映中國經濟從量增到質變的微妙過程,有助于投資者把握中國經濟轉型所蘊含的新型增長機遇,也有助于世界分享中國改革釋放的新紅利。
盡管“做空中國”的論調明顯缺乏基礎,卻也給中國的經濟改革者們提了個醒。若能以加速中國新一輪金融體制改革,積極回應“做空”,從而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和透明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可看空“做空中國”論調,中國卻不能看輕其積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