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對我國經濟未來5年甚至10年發展戰略方向的討論再次展開,不少經濟學者各抒己見,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還能高速發展20年,提出“新結構主義”是繁榮之徑;更多的經濟學家認為應該適當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實現經濟結構的再平衡。各種思路不勝枚舉,而官方目前比較統一的思路是“城鎮化”與體制改革,認為“城鎮化”是未來10年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大方向,也是我國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 回顧過去5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筆者認為以投資“單輪驅動”的發展模式不啻于一輪經濟躍進。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我國2007年-2011年年均名義GDP增速高達15.6%(2007年為26.6萬億,2011年為47.2萬億)。如按照地方的公布數據,增速則更高,有不少省份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GDP)3年翻一番、2年翻一番的“壯舉”。但回過頭來再想想,這樣的經濟增長無非是造成了產能過剩,留下了巨大的生產能力。而需求卻不能持續提升:投資需求曇花一現,消費需求無從提振,供需矛盾突出。供需矛盾已成為當前宏觀經濟發展的首要矛盾。同時,大規模投資還留下了巨大的債務,特別是地方政府的債務,顯著推高了國家的資產負債率,使得我國經濟面臨著一定的債務危機風險。 對于目前這種情況,短期而言,中央通過擴需求來改善“總供給-總需求”失衡的思路還是比較明顯:三個方面一起動———加大出口擴外需;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中央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如高鐵、軍工、核電等,擴投資需求;提出收入分配改革,擴消費需求。應該說,這種思路是正確的,但經濟短期企穩后,還必須有更具有戰略性的大方向來推動經濟發展。而在當前形勢下,城鎮化被寄以重托。 結合當前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推進城鎮化建設的理論意義不言而喻。統計顯示:我國2011年的城鎮化率為51.27%,距離世界發達國家平均70%的水平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按每年1%的增長速度,還能繼續發展20年。“城鎮化”建設還能有效減輕中國當前的城鄉二元化社會問題。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收入差距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村居民收入提升空間非常大。此外,城鎮化建設的推進還能有效緩解當前中國經濟“總供給-總需求”失衡的局面,有效激發國內的投資需求。 重要意義明確后,如何有效地推進城鎮化建設,通過何種途徑來繼續提高城鎮化率就變得非常重要。筆者鮮明地提出觀點———城鎮化絕對不能搞成城市化的2.0版本。在多年的城市化運作之后,以政府為投資主體、以土地招拍掛及房地產為主要開發模式,是地方政府所熟悉也樂意推進的;房地產商樂于跟進,可將房地產開發由一二三線城市向四五線小城鎮推進。但如果未來的“城鎮化”進程仍然以土地開發為動力、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目標,那必然是多害疊加。 第一,城鎮地廣人稀,單位投入的使用率遠低于城市,投資的邊際效用很低;第二,經過多年的城市化歷程,特別是近5年來的大規模建設,地方政府債務已經處于較高水平,如果再通過舉債進行大規模建設,將有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第三,城市化進程的主導主要是各省市政府,其素質相對較高,各部門還有相互制約,且能比較順暢地接受中央政府的指導,而如果讓縣鄉政府官員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將會造成縣鄉行政權力擴張,在縣鄉政府沒有足夠投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的情況下,縣鄉的城鎮化可能演化為簡單粗暴的強制行為,搞成中國式“強拆運動”、“圈地運動”。 那么,城鎮化的路徑應當如何?筆者認為在城鎮化的實施過程有幾點必須注意。 首先,城鎮化不能只是鋼筋水泥。鄉鎮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需要的不僅僅是柏油馬路、磚瓦樓房,更需要的是對各項居民基本權利的保障。政府更應該對各項制度,包括醫療體系、社保體系、教育制度、土地流轉制度等等,進行改革、完善,確保農村居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在此基礎上城鎮化就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且也符合中央提出的“制度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因此城鎮化的關鍵還在于制度建設。 其次,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經濟社會區域差異明顯,城鎮化背景復雜。中國的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同時,區域發展也極為不平衡。東部、中部和西部的發展差距非常明顯,東部沿海地區在改革開放后,成為國內經濟社會最發達的地區,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實際上已經部分實現了城鎮一體化;而中西部地區,工業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農村工業稀少,除了幾個大城市群,很多地方城市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進一步城鎮化的空間很大,因此任何一種單一模式均不可能完全適應區域城鎮發展需要。城鎮化應該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并舉,同時考慮各地區的差異,制定相應的對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 再次,結合中國的區域情況,城鎮化應該可以和當年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有效地結合。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主要還是在中西部,這一點和西部大開發的對象是吻合的。1999年政府從戰略高度,提出了適時開發西部地帶的國家戰略,提出要統籌兼顧,依靠沿海地帶城市的經濟、社會、技術條件的優勢,發揮中部、西部地帶的資源優勢,推動中部、西部地帶城市的發展,逐步建立合理的城鎮空間體系。這一思路和城鎮化的方針也是一致的。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發展,需要結合國家經濟建設重點向中西部轉移、東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和勞動力價格優勢,發展新的增長極,在推動工業化發展的同時,積極改善城鎮體系結構,增強地區經濟實力,加快城鎮化步伐。 總之,中央提出了城鎮化是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如何走好城鎮化這步棋關系到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社會的未來。筆者在此只是提出自己的拙見,還希望有更多的經濟學者、仁人志士共探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