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表現同中國經濟表現之間的脫節,將來可能成為許多著作的論題。如果國外經驗可以借鑒的話,國內股市的現狀中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 首先,經濟和金融政策同股市脫節。股市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這不僅是指股市的表現總結了經濟發展的狀況,而且是指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決策者根據股市的表現對經濟和金融政策進行調整。根據紐約聯儲的研究報告指出,從1994年以來,如果不是因為人們預計到美聯儲政策對股市的支持,標普500指數的價位應當只有目前的一半。這并不是說美國的股市是聯儲的錢給堆砌起來的,因為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并不高。由于政府和央行會根據股市的表現而采取相應的支持股市的政策,因此,在股市中投資的人就有了信心。由于投資者有信心,大量資金持續不斷地涌進股市。企業使用在股市募集的資本,進一步發展生產,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調整了市盈率,整個過程進入良性循環。在國內,很難說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政策是基于股市的表現而做出的。股市是企業募資和老百姓憑機遇賺錢的觀念在各個階層仍然根深蒂固。 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擺脫經濟危機過程中的發展,離不開兩大動力:政府的直接投資和市場的資本集成,也就是所謂的capital
formation。如果股市和債券市場發展不完善,資本集成的功能不健全,政府的直接投資就不得不加強。在經濟危機時,因為信用制度遭到破壞,社會資本集成功能受到損害,政府就不得不采取經濟刺激政策,加大直接投資力度。美國1929年經濟危機,到了1937年,經濟已經差不多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羅斯福總統認為可以抽走政府投資,減少政府開支,結果是美國經濟重新陷入蕭條。因此,要減少政府直接投資,就不能不建設好股市。要建設好股市,光靠監管部門是不行的。 其次,缺乏做市的中介機構。在成熟的資本市場里,無論是在哪個金融市場中,股市也好,債券市場也好,中介機構的做市作用都是金融市場平穩運作的必備前提。在美國的股市中,各種基金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根據股票的合理價格積極做市的中介機構,由于它們的這種做市活動,股市才能保持相對的平穩。凡是市場崩盤,都是同市場的某個方向沒有人愿意做市有關系。 美國的共同基金和退休基金等,都必須將所持資產的絕大部分保持在股票中。因為有了這個要求,這些機構就必須去研究股票的合理價值是多少,然后根據這個合理價值,在股市上買進價格便宜的股票,賣出價格過高的股票。他們持有股票的目的,是要按照最優價格保持股票,而不是利用股票作為籌碼來賺取價差。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來說,買進一大堆貨幣總不如買進一攬子股票。貨幣是一定會貶值的,而企業是能夠發展和盈利的。如果中介機構的激勵制度和考評制度導致他們放棄維持所持資產合理價值的職責,企業的資產在股市上因而得不到合理體現,那么,股市表現同經濟發展表現的脫節就不奇怪了。 第三,波動性太大。金融市場的根本功能是將經濟體中儲蓄轉化為投資,使得經濟的創造者得到需要的資金,儲蓄者分享經濟發展的收益。在將儲蓄從銀行轉入資本市場時,金融市場的最大功能之一是要幫助資金的管理者規避風險。所謂風險,在現代金融學的術語里,指的就是波動率。波動率指的是資產價格變動的系數,也就是年度化回報的標準差。 中國金融市場中目前最大的風險不是方向性風險,不是股市會下跌多少或者上漲多少,而是波動率風險,也就是股市在一定時間內價格上下變化的可能性有多大。 以美國債券和股票為例。美國債券的年平均回報率是4.8%,
但在2/3的交易時間里,美國債券的年化回報率高出或低于年平均回報8.3%。美國股票的年平均回報率是10.1%,但是,在2/3的交易時間里,美國股票的年化回報率高于或低于年平均回報的9.9%。如果你將債券或者股票留在手里一年,那么你的收益將是年平均回報率。但是,金融合約只有交易才是證券,否則就只是契約。無論是債券還是股票,市場為了發現價格,每天都必須進行大量的轉手交易。高波動率摧毀投資者的信心,因此也摧毀金融資產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金融資產的價值同風險成反比的原因。 在美國,基金在報告自己的業績時,在報告回報的同時,一定也報告所持資產在一定時期內的波動率,也就是風險。在國內,除了私募基金之外,衡量基金經理表現的標準,幾乎都是只講回報,不講風險。也就是說,只關注同量資產在一定期間的升值或減值,而不關注同量資產在金融市場中的既成或潛在的損失。高波動率會摧毀一個民族的金融資產。國外最近在討論保存金融資產的價值時,常常使用一種圖像。在這個圖像上,回報是豎軸,波動率是橫軸。能夠保存最大價值的金融資產往往在橫軸同豎軸之間的45度線附近。標普500投資組合的表現幾乎就在45度線附近。新興國家股市的投資組合的表現,幾乎無一例外是在高風險和低回報的區域內。一個波動率過大的市場,是一個對小投資者不公平的市場,也是一個摧毀信心和價值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