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國內經濟運行數據將在本周內漸次公布。上周五到周六,兩個PMI數據已提前發布。 制造業PMI為50.2%,重新站上了經濟榮枯線(50%)上方,較上月環升0.4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生產指數52.1%,升幅0.8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50.4%,升幅0.6個百分點;產成品庫存指標繼續回落至43.8(該指數越小越好),環比大幅回落4.1個百分點,去庫存化加速,說明市場需求在持續變暖;原材料庫存指數也比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企業開始采儲原材料已備擴大生產之需,這都是企業家信心逐漸提升的積極信號。 非制造業PMI指數55.5%,環升1.8個百分點。若作行業細分,經濟回暖態勢更顯樂觀,建筑業指數為60.2%,環升2.2個百分點,說明重大民生基礎工程施工開始加速;服務業除航空業之外,其余分行業服務指數全部站上了榮枯線上方,平均已達54.4%,環升1.8個百分點;服務業活動預期指數則走高至63.4%,環升2.5個百分點,對未來經營預期持樂觀看法的服務企業已逼近三分之二。 鑒于制造業PMI和非制造業PMI兩類綜合指數,其背后分別以二產和三產為依托,這等于說占國內經濟總量近九成的二、三產業,其連續7個季度的下滑態勢已被遏制,并重新步入小幅增長區間。這對業界、社會、政府和百姓,都是值得寬慰的好消息。 此前筆者在多次撰文預析經濟回暖的同時,曾數次提及一個基本看法:從四季度開始宏觀經濟雖將調頭上行,但無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中國經濟再次出現以10年為長周期的兩位數增長已無大的可能。以今年四季度作分水嶺,中國經濟增長已一腳步入另類常態發展階段,筆者將其概括為“新常態”。不妨尋著以下要點作一據實思辨: 其一,此輪連續7個季度的經濟下行,受外需不足和經濟結構內生性矛盾積累的雙重影響所致,而且以后者的影響為主。就業與通脹兩大指標的變化可以支撐這一判斷。對比發現,受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中國經濟一度劇烈減速,導致2000萬農民工返鄉、企業工資下降及長達半年的通縮。失業與通縮相伴,印證當時的經濟運行遠低于已然形成的增長潛力。因而,中央緊急出臺4萬億元刺激政策總體看是得當的。 但本輪經濟下行與前一次減速形似實不似,一方面經濟下行近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勞動用工依然趨緊且控通脹仍是今年首要任務。尤其是,全年就業計劃在三季度末就以114%的數據提前一個季度超額完成,而且企業工資在經濟下行時仍然只能保持剛性增長。這無疑進一步證明,以往主要依賴人口紅利之粗放式發展確已走到盡頭,以淘汰落后產能為主要特征的主動結構調整所導致的經濟下行不可避免。 其二,環境、資源、安全等一系列現實制約,對以往30年由市場開放和要素價格扭曲(譬如低工資)所共同托舉的經濟增長已構成日益嚴峻的實際約束。由于正在發育的新興產業取代落后產能至少要有一個5到10年才能出現的“爆發周期”,在2011-2020年期間,中國經濟必然也只能在8%左右的平穩增長區間內運行。而且“平穩增長”還須以更為公平的收入分配,更為平衡的經濟結構,更高的用工成本,更大的轉型升級投入(指政策組合和財稅扶持)作為外部支撐條件方有可能達致。故而,適應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已成為全社會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 其三,人們正期盼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在年底前公布,但是要看到,“收改”尤其是其中最關鍵的“提低”要落到實處,前提恰恰以結構調整作為根本要旨。如果結構調整不到位,企業利潤提不上來,“提低”就形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