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回百折,擋不住投資者對明天的希冀。再過一個月,黨的十八大將隆重召開,值此共襄盛舉之際,A股市場能否抖擻精神,為迎接新的政治周期走出獻禮行情?
最近A股市場比較煩。從內在因素看,實體經濟繼續處于探底過程中,上市公司業績拐點尚未出現,影響了市場估值水平。加之樓市調控“加力”呼聲高,在A股市場中占據重要權重的地產、銀行板塊頻頻遭遇露頭就打的悲催命運,導致藍籌股板塊持續“歇夏”,制約了股指的上行空間。
外面的世界也很鬧心。美國、歐盟屢屢舉起反傾銷大棒,對中國光伏產業、汽車配件等行業造成很強的殺傷力。前不久,美聯儲再度開閘放水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QE3),讓中國貨幣政策重陷兩難境地。日本也趁機“島”亂,使得中日這兩個世界第二、三經濟體之間的合作變得“三心二意”。
歐債危機曾是A股市場承壓的一大變量,不過自6月份以來,歐洲的情況已大為好轉,其中重債國希臘的股市累計漲幅超過六成,牛氣十足。貴為世界經濟增長最重要引擎的中國,股市卻依舊“熊”氣逼人,已然成了投資孤島。
前不久,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會見中國證監會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時表示,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快、變化大,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市場發育仍比較稚嫩。這是決策層對資本市場總體發展給出的暗語,肯定成績,也指出不足。
十年前,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周小川首次明確提出:我國資本市場處于“新興加轉軌”的發展階段。十年來,歷經三任證監會主席的接力改革,資本市場取得長足進步:股權分置改革大功告成,中小板創業板平穩推出;上市公司家數倍增,證券化率大幅提升;基礎制度建設日臻完善,逐漸與成熟市場接軌……
對于一個以散戶為主的投資市場,監管部門在擬訂政策制度時必然要考慮中國國情與市場承受力,這也注定了市場轉軌的艱巨性與長期性。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寬度與廣度不斷延展,尤其是股指期貨、轉融通業務相繼推出,傳統盈利模式被顛覆,市場博弈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當前,資本市場正處于轉軌的關鍵時期。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由于信息不對稱性以及對市場創新業務的不適應性,要想在市場獲得超額收益將越來越難。因此,A股市場去散戶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與此同時,A股市場也須擴大對外開放,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近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在全球“路演”,就是要吸引海外基金通過QFII渠道進入中國市場。可以預期,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日益提升,A股市場終將與全球市場形成共振,從而改變目前的投資孤島尷尬境況。
較長一段時間以來,社保、保險、基金、QFII等機構投資者動向是引領市場的風向標。不過,今年以來似乎不太靈光:這些機構投資者增倉時有意無意地“昭告天下”,但是對市場的號召力日漸式微。在股市體量急劇膨脹的情況下,指望用一兩條所謂的利好就能把股市從泥淖中拉出來,這樣的想法顯然不太現實。
從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養老基金、主權基金等長期投資者,能很好地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因此,監管部門要退而結網、從長計議,切實消除制度瓶頸,盡快打通各路資金進入市場的通道,優化投資者結構。
再過一個月,郭樹清出任證監會掌門人就將滿一年。郭樹清履新之后,在市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旋風,其中有兩點尤其值得稱道:一是鼓勵分紅,二是重拳治市。
一直以來,A股市場重籌資、輕回報的痼疾備受詬病。在監管部門強力倡導之下,上市公司紛紛擬定現金分紅計劃。我們希望上市公司能樹立打造百年老店的信心與決心,拿出真金白銀回報投資者;我們也希望A股市場盡快涌現更多的百元股甚至千元股,鍛造中國的“伯克希爾”。
監管層是資本市場的守夜人。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加大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與頻度,在市場上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特別是鐵面查處了原并購重組委委員吳建敏內幕交易案,用實踐踐行了“證監會要帶頭講誠信”的誓言。
不可否認,目前市場各方對新股IPO財務造假、上市后業績變臉等問題,依然有很強烈的質疑之聲。前不久在香港審結的洪良國際造假案可資借鑒——香港證監會不僅成功迫使洪良國際按照停牌前的股價將募集的資金退還中小股東,還嚴懲了保薦機構。我們希望監管部門盡快做好制度安排,建立IPO追溯機制,對于違規的公司與機構要敢于痛下殺手,還IPO市場一片潔凈的天空。
由證券時報與新浪財經聯合發起的“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股市”大討論,激起業內廣泛關注。各路方家積極建言獻策,甚至建議出臺諸如恢復T+0交易、暫停新股發行等過頭政策。
危時計拙。歷史的經驗表明,管理部門出臺臨時救市政策,股市歷經脈沖式上漲之后,還是會重新回到起點。市場還是要靠自身力量進行自我修復。
以過頭政策來救市,當一個問題看似解決了,有可能派生出諸多新問題。假如監管部門停發新股,對創投機構而言就缺少了退出渠道,勢必會影響他們投資創業企業的積極性。如此,一些企業難免會陷入經營困頓,就會對實體經濟、與之相關的上市公司帶來連鎖反應。我們不否認創投的逐利性,但是作為民間資金的重要投資載體,其市場化配置效率無疑是最高的。中國之所以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率先復蘇,國家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固然重要,與創投機構持續活躍、幫助一大批創業企業渡過難關也是密不可分的。
度盡劫波,希望猶在。盡管A股市場已經歷經三年調整,但是上市公司總體質量還是可靠的,資本市場的根基并未動搖。在市場低迷之際,監管層更應該淡定下來,扎實做好基礎制度建設工作。我們也應看到,中國新的政治周期即將開啟,“調結構、促轉型”依然是新一代領導集體需要勉力而為的長期工作。中國要想更加強大,離不開資本市場這個重要平臺與支點。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旦宏觀經濟穿越當前的迷霧,資本市場必將迎來陽光普照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