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7月份主要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CPI同比下降1.8%,連續6個月呈現負增長,且降幅比6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
PPI同比下降8.2%。降幅比6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為連續第8個月下降。
7月份CPI和PPI雙雙創出年內新低,是否表明中國經濟已經面臨通縮危險?在市場需求增速降低的情況下,貨幣政策調控的“水龍頭”宜松還是宜緊?就此話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
將CPI“破2”作為經濟偏冷的標志有失偏頗
中國經濟時報:7月份CPI
“破2”,有些報道將此作為經濟偏冷的標志,據此認為經濟困難加大。你怎么看?
張立群:這些認識有失偏頗。首先CPI“破2”并不是首次出現。回顧我國過去一些年的CPI同比漲幅變化,不僅曾低于2%,甚至還出現過負值。其中2001年、2009年CPI月度同比漲幅都曾降到零以下。當前的CPI同比漲幅并不是歷史最低。
目前CPI只是漲幅回落,消費品價格絕對水平并沒有下降,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開支對中低收入家庭壓力仍然很大。從這個角度看,就更不應對CPI漲幅回落做過多負面評價。CPI漲幅持續回落,恰恰是2011年以來控制通貨膨脹、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各項政策效果的集中表現。
CPI漲幅回落勢頭將不斷趨緩
中國經濟時報:CPI月度同比漲幅下降是否已經接近底部或觸底?
張立群:7月份以后,翹尾因素將逐步減少并消失,而新漲價因素可能有所增加。從食品價格看,美國今年遇到60年不遇的大旱,玉米、大豆等農產品減產;我國東北地區也出現玉米蟲災。這些都可能導致相關產品供給減少,進而使價格出現上漲。此外,豬糧價格比已經連續3個月在“保本點”以下,生豬生產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大,為了防止生豬存欄大幅度減少,防止未來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當前穩定豬肉價格越來越重要。這些都表明,食品價格漲幅回落的勢頭將不斷減緩。
由于食品價格是影響CPI變化的主要因素,食品價格漲幅變化將比較明顯地影響CPI漲幅變化。此外,從促進節能減排、理順價格關系的要求出發,電價、水價的改革必須加快推進,這些對價格水平也會產生一些影響。
總體看,價格漲幅回落勢頭將不斷趨緩。控制食品流通費用,穩定食品價格,穩定基本生活用品價格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
CPI和PPI雙降是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結果
中國經濟時報:7月份CPI在2%以內,是否意味著價格的實質回落?
張立群:社會各界對CPI漲幅降低到2%以下的擔心,主要是對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擔心。價格是市場供求關系的集中表現。價格漲幅回落,表明市場供大于求,或者需求不足的問題在不斷發展。從這個角度出發,對CPI漲幅回落背后的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必須進行分析。
首先要明確的是,CPI漲幅變化,并不能全面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因為決定CPI變化的主要因素是食品價格,而在工業和服務業主導的經濟增長過程中,食品和農產品價格變化,說明不了市場總供求關系的變化。既然決定經濟增長水平、企業訂單水平的主要是對工業產品和服務業的需求,因此,反映工業品和服務價格變化的指標,才能夠反映市場總供求關系的變化。雖然CPI中包含工業消費品和部分服務價格水平變化,但起主導作用的是食品價格。因此,判斷市場總供求關系變化,需要依靠其他指標。目前看,主要是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
中國經濟時報:PPI超預期下滑說明了什么?
張立群:7月份PPI同比漲幅為-2.9%,降幅繼續加深。說明工業品供大于求的問題還在發展。對這一問題必須全面認識。應該看到,我國工業發展面對的市場環境已經發生階段性重大變化。
首先,外貿出口高增長期結束。2003—2007年,中國外貿出口年均增長29.2%,國際金融危機以后,2008—2011年中國外貿出口年均增長率降低為9.9%,今年1—7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僅為7.8%。展望世界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可以認為中國外貿出口增長率將明顯降低。中國國內消費與投資也開始由高速增長轉向較為平穩的增長。
從消費方面看,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活動,在持續快速擴張大約10年以后,開始進入相對平穩和成熟的發展階段。汽車市場方面,2011年汽車銷售額增長率由
2010年的
34.8%降低到14.6%,2012年1—7月份進一步降低到8.5%。考慮汽車使用環境、用車成本、汽車保有量等多方面因素的變化,可以大體判斷中國汽車市場已開始進入相對平穩成熟的成長期,增速下降可能是階段性變化的表現。
房地產市場方面,1—7月份,城鎮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6.6%。既有短期政策調整的影響,也包含著階段性的特征變化。經過10年左右的觀察,社會各方面對投機、投資性的買房活動開始形成共識,認為其負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是引起房地產市場不穩定,激發房地產泡沫的主要原因,必須從制度建設上予以根治。目前已經開始進行房地產稅試點工作,2012年試點范圍將繼續擴大,而且正在討論加強房地產交易環節的稅收,例如開征房產利得稅等。隨著這些制度的完善,預計投機、投資性的買房需求將被抑制,房地產市場將轉由居住性需求主導,其穩定性也將明顯增強,增長水平將有所降低。
投資方面,隨著工業產能過剩問題顯現,預計其增速也將有所降低。在政府投資退出后將較快顯現出來。
不宜過度寄望于宏觀經濟政策擴張,特別是貨幣政策擴張
中國經濟時報:在市場需求增速降低的情況下,貨幣政策調控的“水龍頭”宜松還是宜緊?
張立群:市場需求增速降低,很重要的是中長期發展階段特征變化的表現。如果過度寄希望于宏觀經濟政策擴張,特別是貨幣政策擴張來解決這一矛盾,是不現實的。因為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一方面難以從根本上扭轉以上諸方面需求增長特征的改變,另一方面還可能帶來政府債務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的擴大,加劇經濟風險。
當前穩增長各項政策的效果正在顯現,1—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4%,增速與上半年持平;7月份消費實際增長12.2%,增速較6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內需增速止降趨穩開始顯現。盡管出口增速7月份較大幅度下滑,但價格漲幅回落為貨幣政策調整留出了更大空間,圍繞穩需求、穩增長目標,貨幣政策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在穩定內需諸項政策作用下,預計總需求增速將止降趨穩。受市場需求變化影響,預計庫存調整活動將結束,補充庫存活動將開始。企業訂單持續減少態勢將發生改變。經濟增速回落過程有望在三季度結束,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5%左右。企業需要盡快適應市場環境和發展條件的變化,著眼長遠,苦練內功,積極而充滿信心地把握更長遠、更輝煌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