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人社部表示,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該部將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 推遲退休年齡,確實是“一種必然趨勢”。這既是人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背景下的“必然趨勢”,也是緩解目前養老保險金越來越大的支出壓力、入不敷出和
“虧空”不斷加重局面的“必然趨勢”。數據顯示,2011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1.85億,比重13.7%;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已有近半數省份養老金入不敷出,養老個人賬戶“空賬”超過1.7萬億元。 與此同時,這種“必然趨勢”也并不意味著我們只需將退休年齡“一推了之”,更不意味著,面對這種“必然趨勢”,我們只能“必然”地消極被動接受。實際上,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趨勢”,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使我們的社保制度變得更加公平合理、更加完善可持續。 其一,盡快改變目前養老保險的“雙軌制”格局,著手推動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并軌,將公務事業人員盡快納入統一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中來。這樣一來,公務事業人員也須繳納保險金,不僅會大大補充養老保險入不敷出的資金缺口,也能有效減輕職工及政府財政的養老負擔
(目前職工不僅要為自己繳納養老保險,還要以納稅人身份為公務員的財政養老埋單)。同時,并軌之后,也能保證職工與公務員執行統一公平的退休年齡。眾所周知,在“雙軌制”下,職工須統一執行嚴格的退休年齡,即使提前1個月退休也不允許;而公務員卻往往能以“退居二線”的名義提前退休,安然“吃空餉”。 其二,通過各種制度化的渠道,不斷大幅增加對于養老保險的公共投入、盡快填補空賬虧空,從根本上解決養老資金壓力。長期以來,我國養老保險之所以面臨巨額虧空、入不敷出,“退休年齡太早”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對于養老保險政府公共投入太少、欠賬太多,個人賬戶資金長期被“拆東墻補西墻”地挪用了。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幻想通過“推遲退休年齡”來增加社保繳費、減少支出。而要從根本上償還養老欠賬、增加養老公共投入,如大幅增加政府財政的養老撥款、大幅增加國企上交紅利并用于養老保險等。 其三,在此基礎上,大幅提高養老金待遇和“替代率”,并構建常態穩定的養老金增長機制。我們知道,現行職工養老水平實際上是很低的,“替代率”只有50%~60%。這意味著,一旦退休,職工收入差不多要降低一半。這樣的養老金水平,顯然很難保證充分的“老有所養”,若還要進一步“推遲退休年齡”,無疑更會增加人們“老無所依”的“養老焦慮”。 其四,深化市場化改革,不斷增加就業渠道、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容量。“推遲退休年齡”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
“擠壓年輕人就業崗位”的問題,加劇就業緊張形勢。要緩解避免這一問題,增加就業崗位顯然十分重要。而要做到這一點,不斷推動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秩序,破除壟斷、推動競爭,改善中小企業的生存經營環境。要知道,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實乃就業崗位的最大來源。 此外,人社部表示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養老金年齡”,如何把握公平也是個問題。對于彈性退休制,體制內的人肯定想延遲退休,因為他們在崗,可以享受更多的權錢利益,而對于一般的勞動者而言,推遲退休帶來的是種種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