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需要真誠,最缺少的也恰是真誠。有關真誠,比利欲熏心的企業和非法網站更該被指摘的,是身負維權重責的政府部門和消協。為何互聯網上充斥著數百家靠敲企業竹杠為生的非法網站,卻沒有一家從不為錢刪帖、真正能讓企業畏懼的維權網站?為何當消費者滿懷希望地向他們訴說受騙經歷,得到的卻是費錢又耗時的維權流程?那些敢于無視、愚弄消費者的企業和網站,不正是因為看準了消費者沒有強硬的“后臺”支撐才敢為所欲為嗎?

據《新京報》報道,一些非法網站看到消費者期待維權、企業害怕被曝光這一特殊市場,翻手套取消費者投訴信息,覆手轉向企業收費刪帖,將“315”變成“發財節”。記者調查,僅北京非法“315”網站就有數百家,這些網站泛濫、暴利的背后折射正規維權渠道的不暢。在這個“315”背后的江湖中,消費者從頭到尾都是被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