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吝于分紅,一直是困擾監管部門和眾多投資者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之一。在中國證券市場重建以來的二十多年間,盡管上市企業的數量快速增加、上市公司從證券市場直接融資的規模越來越大,但上市公司對投資者的回報卻一直非常吝嗇。據有關資料顯示,從1990年末到2010年末的二十年間,上市公司從市場獲得的資金總額高達4.3萬億元,但同期現金分紅總額只有1.8萬億元,且70%以上都分給了大股東,普通投資者分得的紅利不足30%,也就是0.54萬億元。
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證券市場,“活躍”著一大批
“鐵公雞”。據統計,僅2010年既不現金分紅、也不送股的企業就高達798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7%。到2010年末,上市時間超過5年、且5年內從未進行過分紅的個股已高達414家。另據Wind數據的統計,近10年來(剔除今年上市IPO企業),有173家上市公司未曾有過一毛錢的現金分紅,而這些“鐵公雞”這10年間的再融資金額近400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雖然對投資者十分吝嗇,但對自己卻十分慷慨,大股東套現行為越來越嚴重。據報道,僅今年以來發布重要股東增減持公告的上市公司就有758家,合計凈賣出股份數量為41.746億股,為去年同期2.55倍,套現金額達到了619.96億元。更為惡劣的是,一些企業在分紅方案除權除息后的幾天時間內,大股東就開始大幅減持。
上市公司給不給投資者分紅,如何分紅,分多少紅,不僅關系到投資者利益,也關系到企業形象,更關系到股市的健康發展。一家上市公司,如果長期不給投資者分紅,或者只是象征性地應付一下,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就不可能好,久而久之,就會被投資者拋棄。近年來,不已出現了一些“鐵公雞”被投資者逐步拋棄,增發等融資得不到投資者響應,以至于多家上市公司融資計劃泡湯的現象了嗎?
也正是因為對上市公司的分紅行為沒有相應的約束與規章,直接導致了上市公司股價和市值不靠業績來支撐,而是靠炒作來維持的怪狀。只要有人炒作,業績再差的公司也能把股價炒得很高。反之,則股價就很低。這種怪狀造成的最壞后果,就是投資者無法按照公司業績判斷投資的目標和方向,而必須“跟風”炒作,給市場投機和大股東套現等留下了不小的空間。
所以,證監會將采取“強制分紅”的辦法,規范上市公司行為,提高上市公司的分紅水平,不僅是一項十分明智、十分現實的舉措,而且是一項利企、利市、利投資者的多贏舉措。
對投資者而言,“強制分紅”政策的出臺,由于給企業上了一道“緊箍咒”,不分紅,就不能上市;不分紅,就會受到相應處罰。企業自然會越來越重視業績,重視企業的效益。而那些依靠炒作維持股價和套現等的企業,就在市場無法立足。那么,投資者也就不要再去跟風炒作,而是可以根據對企業業績、成長性、市場性等的判斷,選擇投資的方向和目標形成良性循環。
而從市場來看,由于“強制分紅”政策的推出,企業不能再簡單地依靠“書面業績”來達到上市融資的目的,而必須投入真金白銀,自然,“濫竽充數”者就不敢再想著如何上市了,而上市公司也不能不多想想如何按照市場規范去運作了。久而久之,市場就會變得越來越規范、有序。
當然,要使強制分紅政策有絕對的權威,僅靠在公司招股說明書中細化回報規劃、分紅政策和分紅計劃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如在招股說明書中確認,凡長期不分紅的企業,特別是沒有現金分紅的企業,可以延長或不允許大股東上市流通。另外,對長期不分紅、又經常虧損的企業,勒令退市。規定不允許連續三年不分紅的企業到市場再融資等。同時,要進一步規范信息披露制度,確保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準確、及時、有效。
治市信號已經發出,上市公司漠視分紅的頑癥能否得到根治,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