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的高價,與關稅關系不大,與中國市場關系太大。價格怪現象,反映了中國市場上某些領域的畸形與病態。 在有關部門發出“中高檔商品進口稅有望降低”的聲音之后,“降低進口稅,從而降低中高檔進口商品價格,降低國人境外消費的幾率,并促進國內消費”,成為公眾所樂于接受的一種觀點。 公眾之所以愿意聽到這樣的聲音,更多的是出于對稅的“厭惡”,對于一切減稅的呼聲,總是樂于聽到并翹首以盼。 作為納稅人,民眾從來都不會覺得稅輕或稅少,這也是此前關于個稅起征點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的原因。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通過降低進口稅以期望實現進口商品降價,與通過提高起征點降低個人稅負一樣,不僅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幼稚的。 通過簡單的調查,就可以發現,個人所得稅,在個人的稅負之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每人日常消費,承擔了大量的間接稅,這些稅不降,個人稅負依然會沉重。同樣,進口稅占進口商品的成本,也大多是很小的一部分。尤其是對于一些所謂的奢侈品,進口稅與其銷售價格相比,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當然,這樣的結論,并非可以作為反對降稅的理由。相反,這個結論應該促使我們思考,為什么個稅并不高,大家仍然覺得日子艱難,為什么進口稅不高,洋貨在中國會那么貴。 這里姑且不討論個稅的問題,而針對洋貨的昂貴進行分析。 每一件進口商品上,除了政府應該拿走的那一份“利益”之外,還有更多人要從中分利。首先是洋貨的生產商。一瓶50克的化妝品進入海關后,價格只有幾十元錢,為什么分裝后擺到商場里,就賣到500元以上?因為生產商要從中獲得巨額的“附加值”,并支付昂貴的營銷成本。品牌的價值,是無形資產,其價格難以估量,甚至可以隨意“定價”;營銷成本,則是鋪天蓋地的廣告費用、渠道成本以及我們外人難以了解的各種各樣或明或暗的成本。 歸根結底,商品的價格,尤其是奢侈品的價格,與成本,基本上沒有關系。商品的價格,最終是消費者愿意支付的那個價格。 不過,公眾希望降低進口稅而降低洋貨價格,所針對的可能并非某些奢侈品,而是有些本來屬于必需品的東西,被現實給逼成了奢侈品。 比如,洋奶粉,它當然不應該是奢侈品,甚至也不應該是必需品。但由于公眾對于國產奶粉沒有信心,大量的中國人愿意為這些洋貨埋單。在巨大的購買力面前,它如果不漲價,簡直就會為“市場規律”所不容。所以,我們看到,幾年來,洋奶粉幾乎年年漲價。 事實上,許多洋貨的產地,就在中國本土,拿到國外市場上去賣,其價格仍然沒有在中國市場上的價格高。這看起來或許奇怪,但并不離譜,畢竟價格歸根結底不是完全由成本決定。但離譜的是,同樣的商品,在中國賣得雖然貴,但廠商仍然說不賺錢,廠商仍然拼命出口,到國外市場上去賣。 上述例子說明,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的高價,與關稅關系不大,與中國市場關系太大。價格怪現象,反映了中國市場上某些領域的畸形與病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