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淡季發生嚴重“電荒”,是近年來非常罕見的事情。而產生此次“電荒”的一個重要原因,竟然是“煤電之爭”引發的發電企業“集體靜坐”。 煤價過高,導致火力發電成本大增,而上網電價又受政府管制,火電企業發電越多就虧損越多。無奈之下,火電企業紛紛以“檢修機組”為名減少發電量,而此時水電企業仍處于枯水期不能滿發狀態。于是,本來就缺電的重慶、湖南、浙江等地紛紛告急,“電荒”呈愈演愈烈之勢。盡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發電企業一定心中竊喜,因為他們已經在此次博弈中贏得了主動權,調高上網電價無疑已是板上釘釘了。 此次電價調高,是多方博弈和妥協的結果,政府可謂用心良苦。首先是只調15個缺電省市的電價,覆蓋面并不算很大,減少了通脹壓力;其次是只調工商農業銷售電價,不調民用電售價,這就有效避免了網民和媒體的口誅筆伐;第三是電網公司雖然承受了一定損失,但畢竟銷售電價有所調整,不會感到太委屈。如此一來,各方都在博弈中有所斬獲,得好處最多的當然是發電企業。 然而,調整電價是個永遠也畫不好的圓。從目前情況看,調價并沒有明顯抑制“電荒”的發生。事實上,調高電價并沒有完事大吉,因為煤炭價格的高低主要由市場需求決定,盡管有關部門一再強調限制煤炭跟風漲價,但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很難管住市場煤。海運煤炭網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環渤海動力煤指數已連續11周上漲。 如果電煤價格再度上漲,新的博弈又將來臨,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政府將再次調高電價?如果再調價,豈不是陷入了惡性循環的怪圈?由此看來,單靠行政定價,很難根除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 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供需平衡。因此,從消化供求矛盾入手來解決“電荒”,才是治本之策。一方面,應想方設法保障供給。當前,煤炭需求極其旺盛,如果再投資建火電廠,勢必會拉高煤價,因此有關部門應統籌規劃,既要盡量控制煤炭需求不斷擴大,又要增加發電量,這意味著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企業,同時政府應拿出必要的資金和政策對新能源企業給予補償,以免其上網電價過高而加重通脹壓力和民生負擔。 另一方面,應盡量降低用電需求,地方政府必須減少發展工業經濟、尤其是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以壯士斷腕之勇氣,把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企業淘汰出局。但說時容易做時難,地方政府為了一時的政績和財政收入,很難抑制自己的短期行為。這又涉及中央如何監管地方政府、如何科學考核地方政府的問題。 中國的許多問題,都是一環套一環,想解開所有的環,需要智慧和膽量。當前最需要解決的,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處理電價問題,讓“煤電之爭”的鬧劇盡早謝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