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時代怎么變,投資的標準始終不變——好的投資標的必須具備持續成長的能力,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持續穩定的回報。在我的投資組合中,行業集中度較高,個股集中度偏低,因為需要容納100億左右的資金,投資于個股風險較大,而這也促使我必須一直不斷地追逐具有發展空間的行業。對于可能成為組合中重倉股的公司,多年來我必須親力親為深入調研。
在多年的投資經歷中發現,無論是行業或是企業的發展,即使方向是正確的,中間的過程也可能是緩慢的,發展之路必然是反復的,這中間需要不斷跟蹤、觀察、評價,并及時做出取舍。在互聯網時代,投資機會往往更是稍縱即逝。
就目前市場整體估值水平來說,我認為,需要預估市場容量、公司市場占有率及對應估值水平,并與海外的情況進行類比。估值其實是門藝術,以前我們可能非常喜歡用市盈率去看,拿最可比的那幾年來說,也就是2005到2007年的那輪牛市,既有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也有企業盈利基本面的支撐,那段時期的市場就是業績驅動的市場,所以用市盈率去衡量是最合理的。但是,最近幾年,特別是自去年以來,宏觀經濟下行,企業業績不如預期,很難用市盈率來估值。通過統計不難發現,經濟的活力在于中小企業;本輪上漲的行情,本質還是轉型預期,大家在尋找的是未來經濟的驅動力。
從長遠來看,當今這波牛市的創富機會仍然來自創業板、中小板。因為這一屆政府已經傳遞了非常明確的信息,未來我們不走老路,一定要靠轉型、創新來帶動經濟的增長,這些機會大部分都在創業板和中小板當中。雖然當下創業板市盈率很高,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個中的機會。創業板中有層出不窮的新業態,這些公司都在進化,不斷擴充延展出新的商業模式。資金會自己選擇方向,除非創業板有實質且持續的政策利空,否則這一趨勢難以改變。
而從中期來看,各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帶來商業模式的變化、效率的提升將持續產生多種投資機會。行業方面機會相對均衡,我們重點關注泛互聯網、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國企改革等行業與主題。
具體來說,我堅定看好新經濟,行業發展的空間是重中之重。以衣食住行等消費型互聯網為例,其不是由百貨商場到互聯網的簡單替換,這其中產生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場。在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背后是迅速擴大的市場容量,成長10倍的股票背后可能有5000億甚至萬億級的市場支撐。
此外,互聯網+也可能是今后長期持續的成長主題、繼續出現牛股的板塊。今年的互聯網投資邏輯和去年不同,去年上漲較多的是純互聯網公司,而今年這一輪互聯網投資機會的主要特征,是互聯網企業與線下資源的緊密結合;ヂ摼W+未來的市場容量仍然很大。
A股市場變化太快,這也要求我思維要更新快,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以前主要是看地產和消費,但之后不久就到了電子、醫藥等成長股的天下,以及后來的傳媒和信息消費等行業的蓬勃發展,這讓我必須去了解去搞懂這些公司,催促我不斷去學習。在市場變化的過程中,對市場邏輯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年成長的內容是不同,需要基于研究基礎上,依靠綜合判斷來應對。對于壓力,擺正心態,坦然面對。(作者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國內權益投資二部投資總監,核心優選、雙息平衡、行業輪動的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