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小股民中最常見的錯誤有哪些呢?第一個錯誤,不往前看,往后看,計較歷史(沉沒)成本。第二個錯誤,過分理性,罔顧大勢。經濟學人最強調理性,但研究者越來越發(fā)現,金融市場不可能100%理性。市場有自己的走勢,而走勢往往是非理性的。第三個錯誤,可能也是廣場舞大媽們最常犯的錯誤:牛市來了入市,熊市來了跳舞。這樣長遠看一定是虧多贏少。理財是馬拉松,即便熊市也有機遇。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 屈宏斌:中國經濟二季度增速或降至7%以下。受制于外需惡化及人民幣匯率走強,2015年出口增速令人失望,前四月僅增長2%。不僅如此,弱出口亦拖累國內投資、消費等增長。包括制造業(yè)在內的工業(yè)生產、投資增速均出現大幅放緩。形勢逼人,寬松加碼刻不容緩。預計年內還將有兩次降息及四次降準。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 喬虹:放寬企業(yè)債和“去杠桿”并不矛盾,F在所說杠桿率高,要看怎么計算,通常是信用總規(guī);蛘進2除以GDP。過去三年中,杠桿率增長得如此迅猛,并不是因為M2增速突然提高,而是名義GDP增速降得厲害。不是分子的問題,而是分母的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不是降低分子就能夠解決問題,“砍”分子的結果是分母也要下降,而比值在短期之內卻不一定是下降的。因此,中國想要進行“去杠桿”,防范風險,短期之內不能走西方式“一刀切”的方法,以為從信貸危機中走出,就能夠解決問題。而是需要通過有序的、逐步的調節(jié),達到更好的平衡。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連平:如何激活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活力和流動性,應該多點“出擊”。一是整體宏觀環(huán)境的改善。在宏觀環(huán)境偏緊的情況下,由于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商業(yè)銀行和機構投資者動力不足。如果流動性逐步趨于寬松,資金成本下降,就會有投資者接盤。二是資產證券化發(fā)行的流程應該進一步便利、簡化,同時不斷增加市場參與主體。除了商業(yè)銀行,應該鼓勵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銀金融機構參與進來,如此市場需求也能更加多元化,從而降低發(fā)行成本。三是應引進外資機構和資金參與這個市場,這有助于提高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的交易水平和風險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