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北京時間下午四點多,“正義之勝”緬甸采訪組抵達緬甸第一大城市仰光。一下飛機,記者立即被三十七八度的高溫烘烤。而此時,98歲的中國遠征軍老兵劉大江,正在緬甸華人楊安貴的陪同下,坐在家里等著接受記者的采訪。
聲如洪鐘,雪發(fā)齊整,雖然已近百歲,但劉大江講述起當(dāng)年的歷史,依然神采飛揚,神情中透著軍人的硬朗與剛毅。
1937年,正讀中學(xué)的劉大江眼見日軍飛機炸死中國百姓,便憤然投軍抗日。之后,他轉(zhuǎn)戰(zhàn)山西、武漢、貴陽、蘭州、重慶。正趕上中國遠征軍招募知識青年,劉大江便成了遠征軍的一員,被送到印度藍姆伽,參加美式整訓(xùn)。一年后,中國遠征軍緬北反攻開始,劉大江作為汽車兵隨軍作戰(zhàn),在密支那戰(zhàn)役中,他在駕車為前線運送給養(yǎng)時,汽車被日軍炮彈炸翻,他受傷入院。
“等我傷好后,日本人已經(jīng)投降了。我分析,蔣介石下一步肯定要打內(nèi)戰(zhàn)。我打日本人就算死了,也是為民族戰(zhàn)死的;而中國人打中國人,我死了也沒有價值。所以我沒有隨部隊回國,而是選擇了留在緬甸生活。”劉大江說。
一晃劉大江已在緬甸生活了70年。這期間,他靠教書為生,曾兩次回國。但遠征軍的精神,卻成了他心頭最神圣的豐碑。每逢國內(nèi)有同胞來緬,他都向他們講述遠征軍故事。
采訪結(jié)束,劉大江還聲情并茂地為記者朗誦起墻上掛著的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對于今年70周年的紀念活動,他認為,紀念中國遠征軍,最關(guān)鍵要傳承中國遠征軍精神:即為民族而戰(zhàn),為正義而戰(zhàn)。
段生馗,一位民間二戰(zhàn)收藏家,30年來,他耗資上千萬元,收集抗戰(zhàn)文物11萬件,其中10萬件來自遠征軍緬甸戰(zhàn)場。“每一件文物都從不同的角度,真實而鮮活地訴說著那段悲壯的歷史。”段生馗說,他從小生長在騰沖,是玩著散落在民間的抗戰(zhàn)文物長大的。
1986年,他參加工作,有了工資,開始正式收集購買抗戰(zhàn)文物。此后30年來,他無數(shù)次跨過國境線,來到緬甸、印度境內(nèi),尋訪遠征軍老兵,尋找戰(zhàn)場舊址。“尤其是緬甸民間散落著大量遠征軍抗戰(zhàn)文物,再不搜集,它們就會漸漸地損毀、風(fēng)化、湮滅。”
如今,段生馗的11萬件文物全部典藏在位于騰沖縣的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內(nèi)。記者在館內(nèi)看到,陳列室藏品琳瑯滿目,除中國遠征軍的武器彈藥裝備外,還有日軍的刺刀、軍旗、工兵鏟等。在一樓大廳,記者看到由整整排列成三面墻的鋼盔陣,共陳列了1003只入緬作戰(zhàn)遠征軍的鋼盔,象征著入緬作戰(zhàn)的遠征軍103000人。
在該館文物儲藏室,還有一件未展出的鋼盔,上面有6個彈孔,系緬甸同古戰(zhàn)役遺物,其中雙耳處彈孔貫穿,可推測為一槍穿頭斃命。段生馗剛收集到它時,手捧鋼盔震撼得跪了下來。入緬搜尋文物,充滿著艱苦與驚險。其間,段生馗曾兩次被當(dāng)?shù)亍芭行獭保淮我浴伴g諜罪”被判8年,關(guān)了18天后花錢贖出;第二次被地方武裝以“偷挖文物罪”拘禁,后來有熟人說情才給放出。
“文物是固化的歷史,從這些遠征軍文物上,我們可以讀到,正義的勝利,來得如何悲壯與艱難!”段生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