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領導干部楷書還沒有寫好,直接奔行草,還敢裱了送人;有的干部在文藝圈玩過了,飄飄然,忘記了執政黨和老百姓的關系了……隨著“權力”頻頻染指文化圈,請領導干部退出協會兼職的呼聲漸響。
一面是有些官員墨寶不是真有水準,“權力精英”也并非文化精英;另一面,則是一些文化機構在權力面前自我矮化,唯權力馬首是瞻。“擠”進文藝社團兼職的丑聞令民眾瞠目,隨手一筆,“墨寶”價值上萬,身背幾十萬元攝影器材,甚至坐擁億元書畫收藏,領導干部不得在社會團體兼職的禁令頒布10多年,緣何違規行為不止?
早在1998年,中央就曾發文明確要求黨政機關領導干部不得兼任社會團體領導職務,此后又陸續發文強調,然而,以書協為代表的領導干部兼職現象在全國不斷蔓延,河南、河北、福建、廣東等十余省份的書法家協會中,仍有多位官員擔任協會主要領導。
在第二輪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湖南和新疆在排查和清理中發現,在協會等組織兼職的黨政干部人數超過5000人,其中廳級干部超過500人,有相當數量的干部系在文藝社團任職。山西有的協會兼職的副廳級以上領導干部多達十幾名。
前有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收受巨額賄賂、愛玉成癡,后有河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秦海玉“雅好”攝影、身兼多個攝影協會職務。從書畫到攝影,從金玉寶石、古玩名木收藏到器樂,官員幾乎邁進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而貪腐也成為其中的一大病癥。
“有些領導成為協會的成員后,企業就有由頭一平尺幾千買他的字,其實沒有到那個市價,就是相互炒,還光明正大地把錢送了。”相關辦案人士表示,一些官員會和企業以高價達成收藏交易,一個愿買一個愿賣的背后是悄無聲息、各謀其利。
事實上,文化市場的背后,一只看不見的權力之手,往往在市場中發揮著作用,表現在作品的市場定價不由質量、口碑決定,而由書者“官階”因素所定,即所屬協會級別的高低和在協會中職務高低等。
社團組織行政色彩濃厚的背后,表明去行政化的改革刻不容緩。近段時間,安徽、重慶等地開展行業社團去行政化。專家呼吁,文藝團體要擺脫“官氣”,以專業水平、社會效益來論英雄,有效推進文化社團自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