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m0uk4"></tt>
  • 
    
    1. 雜志難生存 但年輕人為啥要做?
      2014-12-16    作者:趙慧    來源:第一財經周刊
      分享到:
      【字號

          川田洋平是日本雜志界的一顆新星。他于去年年初創(chuàng)辦的生活方式雜志TO已經出了4期,最新一期的主題是“品川”。 參 加足球社團,宅在家里玩《勝利十一人》足球電玩;周末出門看日本J聯(lián)盟足球比賽,晚上看海外足球聯(lián)賽;聽喜歡的音樂,看感興趣的電影,讀相當數量的書和雜志……以及,把錢花掉。
          不僅是26歲的川田洋平這么過,那些在1987年之后出生、因學習壓力減輕而被稱為“寬松一代”的日本年輕人,都熟悉這樣的生活。
          川田洋平是日本雜志界的一顆新星。他于去年年初創(chuàng)辦的生活方式雜志TO已經出了4期,最新一期的主題是“品川”。日本女演員廣末涼子答應合作,登上了這期雜志的封面。她曾在品川女子學院高等部念書。
          夾在書店一堆鮮亮的雜志封皮里,TO的“日式小清新”風格反而引人注意。川田洋平用當地人的視角,在東京23個行政區(qū)當中每期挑一個制作特輯。當書店推薦文案上提到這本雜志的主編只有26歲時,營銷效力更是得到了發(fā)酵。
          特輯,也是Pen、Brutus這類日本老牌生活方式雜志們常用的做法,它跳脫了雜志出版時效限制,對主題感興趣的讀者甚至愿意購買過期刊物。
          和第一期相比,TO已經少了些青澀感。最新一期光內頁就使用了5種紙,還插入了兩個和正刊不同尺寸的別冊—這也是當下日本雜志里的流行做法。
          如果順利,這本雜志將會在出到第23期時告一段落。“這樣我就有了5年的選題。”但川田洋平對5年后該怎么做還沒有任何計劃。
          直到現在,川田洋平對出版節(jié)奏的控制似乎都還有些隨意。理想狀態(tài)中,它會按照一年4期的頻率出刊,但出到第四期時,他已經耗費了1年10個月。第四期和第三期的出版間隔終于縮到5個月。
          他尊敬一本名為Spectator、創(chuàng)刊于1999年的生活方式類雜志。那個團隊只有3名編輯,主編青野利光在2011年搬回了老家長野縣,和東京的兩個同事遠程溝通。它一年出刊兩期,上市日期同樣隨心所欲,幾乎沒有任何兩期在同一天出刊。
          Spectator曾做過關于Whole Earth Catalog(全球目錄)的專題—沒錯,就是當年喬布斯和美國加州的嬉皮熱愛的那本百科圣經。青野利光的同事赤田佑一采訪了這套百科雜志的創(chuàng)始人Stewart Brand,以及包括Keven Kelly在內的3名編輯。專題分為上下兩冊,花了1年刊登完畢。
          最新號Spectator的主題是“禪”。“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川田洋平羨慕敢于做出這個主題的團隊,“但如果一直都想著市場想要什么、能不能賣出去,豈不是很無聊?”
          他曾有過一個創(chuàng)業(yè)伙伴,按照川田洋平的說法,他們最終掰掉是溝通上出了問題。他希望聽到更多有創(chuàng)造力的想法,但那個朋友沒有給出過任何意見。如今他極度渴望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
          另一本雜志WYP要幸運些。出生于1987年的3名創(chuàng)始人不僅仍然在一起工作,還吸引了2名新人加入。他們兼職出版了兩期雜志,為此還曾搬到同一間公寓。
          “我們想做個能反復閱讀的東西,最適合的媒介就是雜志。”WYP編輯近藤亮一說。
          他們雜志的選題也足夠簡單—探索不同國家的年輕人都在做什么。第一期,他們去了印度;第二期因為在東京澀谷辦了個展覽,干脆以“日本”為主題;第三期計劃是丹麥。“WYP”的含義也與此相關—the World Youth。
          這本雜志的編輯部是個“迷惘集團”。不僅僅是近藤亮一,主編川口瞬、編輯鈴木祥成都曾陷入過對固定生活模式的恐慌,在得到一份穩(wěn)定工作不久,他們懷疑起這種一成不變生活的意義,“這樣下去真的好嗎?”
          這和川田洋平做雜志的契機一致。他曾在一家時尚網站工作了1年,除了足球,沒有什么特別喜歡的東西,也不會特別討厭什么。“就這樣平凡工作、再另找一個可以稱得上興趣的東西?我不想過這種生活。”
          但大部分日本人都這樣生活。他們是電車里的西裝族,可能在下班后立刻出現在秋葉原的“興趣商店”,這些種類多元的商店一般會針對某種商品、運動或者行為,滿足人們收集或者研究的興趣。
          川田洋平不想永遠被人稱做“某某媒體的川田洋平”,可該做什么,他也曾蹉跎半年拿不定主意。“東京也挺沒意思的。”他這么嘟囔著,和朋友在東京一家居酒屋閑聊,但隨即他發(fā)現這是自己可以做的—尋找當地居民,以居住者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生活的區(qū)域。
          他辭職了。用100萬日元(約5萬元人民幣)存款作為啟動資金,他選擇的第一個區(qū)域是在東京名聲墊底的足立區(qū)。人們傳言那里有東京最高的犯罪率,而且窮人、不良少年頻繁出沒、火災頻發(fā)。他在創(chuàng)刊號里對那些傳聞做了調查和數據分析。
          必須承認,他采訪的本事不錯。他帶著一個攝影師朋友一邊采訪一邊拍片。在雜志照片里,人物的狀態(tài)也都顯得放松、自然。TO名聲漸起,這位攝影師也開始在業(yè)界嶄露頭角。
          當時他住在東京世田谷區(qū),去一趟足立,來回交通費要花大概1000日元。為了降低成本,之后他都在報道區(qū)域找地方臨時居住。在制作“目黑”號的半年間,他一直蹭住在朋友家。為了補貼一些制作費,他不得不出門尋找廣告。
          對公司老板來說,川田洋平就像個大學社團來拉贊助的學生,而且不善辭令。他最初鎖定是和生活相關的餐廳、飲食、不動產這類公司,最后同意在創(chuàng)刊號登廣告的,一家是主打手機殼的亞克力制造工廠,一家是摩托車設備公司,兩家都是足立區(qū)的本地企業(yè)。
          當他想要呈現更好的產品時,制作費也開始上升,他開始被廣告的事攪得心煩意亂。在草彅洋平看來,這是自己出場的最好時機。37歲的草彅洋平是一家名為Tokyo Pistol的創(chuàng)意企劃公司的老板,他將出版社的資源介紹給川田洋平,可以代理TO的發(fā)行渠道和廣告。不過,條件是,川田洋平加入自己的公司,并承諾每年制作4本雜志。
          “我現在已經是個工薪族了。”川田洋平說,他現在可以把精力集中到雜志制作上。由于和出版社雙葉社簽了新合約,“品川”這期獲得了200萬日元制作費。
          川口瞬沒那么多錢,雜志也沒廣告,目前還處于赤字階段,可制作費卻在增加。他們?yōu)閃YP投入的成本已經從第一期的60萬日元,增加到第二期的接近80萬日元—這還不包括采訪需要的旅行費用。
          但錢的事似乎沒對這些年輕人產生什么困擾。川口瞬在最近辭了職,去泰國讀一個語言學校;鈴木則去丹麥申請了Working Holiday(工作休假)。他們把20本雜志放在行李箱帶到其他國家,直接和當地書店老板談寄賣。
          這種想法在一開始就相對明確,所以他們的雜志用了日英雙語。“我們覺得,會是差不多年齡的人來買我們的雜志。關鍵詞是‘煩惱的年輕人’。”近藤亮一說。
          川口瞬的團隊中,沒有一個有過采編經驗。他們第一期主題選擇印度,僅僅是考慮到“從經濟發(fā)展速度、宗教性、人口增速上看,他們幾乎是日本的反面。我們想知道,印度人是怎么生活的。”
          這的確為雜志帶來新鮮感。“我們找到一些接受生活方式雜志的書店,向書店負責營銷的人推銷自己。”近藤亮一說,目前他們有了25家書店渠道。
          這些書店,最多同意進貨50冊,最少的只有5冊。如果運氣好,書店會主動做些推廣,但雜志也可能賣不出去。“所以你如果在書店看到店長推薦的書,不一定是暢銷書。”近藤亮一說。
          他們第一期印了1000冊,目前賣了700冊左右,賣給書店時賺取的65%至70%利潤是雜志唯一的收入。
          川口瞬在想一些能讓雜志更好賣的辦法,比如增加頁碼,或者讓照片質量更好。他們已經意識到提升閱讀體驗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收益。
          但他們在成本控制上顯得經驗不足。制作第二期時,他們換了一家印刷公司合作,理由是“想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生意方式。”由于突然決定把做活動時的讀者評論也加進去,開本尺寸擴為第一期的一倍,成本也上升很多,價格也隨之翻倍。
          這些看起來有些混亂的打法,反而讓日本獨立雜志市場充滿活力—你總能發(fā)現些打破常規(guī)的新鮮東西。在東京文藝氣息濃厚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或者下北澤的Village Vanguard,都會有一堆生活方式類雜志在爭奪讀者的注意力。
          這讓韓國JOH&Company公司創(chuàng)始人Suyong Joh有些羨慕。“和日本相比,韓國的雜志市場很小。”這也是他的雜志B同時在海外發(fā)行英文版的原因。
          這本創(chuàng)刊于2011年11月、每年出版10期的雜志,想用一種易讀的方式介紹品牌,每期報道和一個品牌有關的信息、數據和故事。B也和川田洋平他們的雜志出現在同樣的日本書店。
          Suyong Joh試圖讓B和以往的雜志不同,他拒絕廣告,公司擁有餐廳、生活方式品牌、酒店等多種形態(tài),還引入了天使投資。他說,實際回報超過預期。
          “這幾年,我被問得最多的就是,為什么要離開IT業(yè)去做線下生意,”Suyong Joh說,他的朋友總覺得雜志很難賺錢,“但是我想做一件我一輩子都愿意做的事,而不是總停在中轉站里。”
          在他120人的公司里,有十幾個人為B工作,他也和外部設計師、攝影師合作。B的印量已達韓文版2萬冊、英文版1萬冊,但是在海外發(fā)行商那里,這仍是小數目。
          “大公司總要走很大的量,而且結算慢。”Suyong Joh決定換些合作伙伴。他去找一些買手店或者特色書店,讓這些店鋪的老板在已出版的30期B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作為一類商品陳列在店里。
          他不介意這些買手只挑很少的量。去年,單冊銷售收入占B全套雜志整體收入的47%,過刊收入占總收入的4成。一些暢銷過刊再版了3次,其中賣得最好的一期主題是樂高。
          戛納國際創(chuàng)意節(jié)去年把圖書類銀獅獎頒給了B,它特別贊揚了這本雜志的易讀性,但是也指出,“B在平衡技術內容與勾起讀者興趣的內容上面臨挑戰(zhàn)。”
          不過,Suyong Joh看好的日本雜志市場也沒有多樂觀。按照日本總務省的統(tǒng)計,川田洋平們的雜志隸屬的“非周刊類雜志”領域,日本整體市場容量已由2001年的20.39億冊下降到2011年的13.4億冊,銷售收入只有2001年的74.5%,實銷率也從70.5%降到63.9%—這意味著,每100本非周刊雜志,平均有36.1本賣不出去。
          有趣的是,無論川口瞬還是川田洋平,成績都高于這個平均值。川田洋平最新一期“品川”特輯,印量已經從最初的3000冊增至3萬冊。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 品味俄式巧克力
      · 你缺少的不是品味,而是趣味
      · 加拿大:品味“液體黃金”冰酒
      · 丹麥:邊懷舊邊品味風土人情
      · Moschino用"壞品味"搶時髦
       
      頻道精選:
      · 【思想】提高成品油消費稅難脫與民爭利之嫌 2013-06-14
      · 【讀書】今天,網絡已成大國博弈的核心 2014-12-16
      ·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tǒng)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一把手"喜好成"風向標" 干部不琢磨事只琢磨人 2014-12-16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tt id="m0uk4"></tt>
    2. 
      
      1. 亚洲精品秘在线看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日本一本亚洲观看区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