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沒那么擅長拍愛情,男性情懷和英雄才是他的地盤。
《太平輪(上)》里,黃曉明飾演的雷瘋子在看到敗局已定、軍士倒下的時候,深情地慨嘆,這是一場錯誤的戰爭啊。吳宇森借這位絕對男主角之口,間接表達了影片對歷史的一種立場,即戰爭的錯誤,和愛情的正確,這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影片的主題——亂世中的動人愛情。 可惜的是,吳宇森沒那么擅長拍愛情,男性情懷和英雄才是他的地盤。盡管在采訪中吳宇森說《太平輪》是他十幾年來一直想拍的東西,可這句充滿官方宣傳氣息的真情告白,卻還是說明一個問題,吳宇森的確沒拍過什么好看的愛情,缺什么就想什么,可欲望太多就容易出事,這艘《太平輪(上)》就出事了。 上映之前,《太平輪(上)》被很多人看做是僅次于《一步之遙》的一部不容易出事的電影,華麗麗的卡司完爆賀歲檔大多數片子,而且歷史、戰爭、愛情這樣的題材蠻能籠絡人心,況且太平輪這樣的災難級大船,話題度太夠了。可惜,吳宇森這位已經十多年沒拍過什么好片子的導演,還真的讓支持他的人再度失望了。 《太平輪(上)》首先被認為欺騙了觀眾感情之處,就是那艘具備象征意義的大船壓根沒怎么出現過,唯一的一次登場,也是草草亮相,跟船有關的泰坦尼克式故事,全都放在了《太平輪(下)》里。心中明明充滿著對泰坦尼克的期待,結果卻發現被蒙了。 吳宇森將觀眾對類型的期待放置在一邊,過于專注和執著地呈現所謂的愛情故事,這也就不能責怪觀眾的批評和不滿了。顯然,出于商業考慮的分集上映,并沒有成功地激發觀眾對下一部的期待。即便在片尾的預告里,人們都登上了太平輪,沉沒的慘劇也及時地進行了下集預告,但上集的慘淡,已經抵消了很多觀眾對于下集的熱情。 另外,《太平輪(上)》所討論的主題愛情,也是浮于表面的。在圍繞著三對人物關系的情感呈現中,我們看不到什么蕩氣回腸的愛情,也沒什么人間煙火的樸素之情。黃曉明和宋慧喬之間,完全就是兩個顏控對上了眼;金城武式的真情中年、章子怡演繹的千里尋初戀的女人,似乎也只是在尋找自我回憶;佟大為對章子怡的單相思,也僅僅緣于一雙筷子和一口鹽巴。被具象化的愛情,在《太平輪(上)》里,就如斗轉星移一樣,被硬生生安插在了每個角色身上。在影片里看到的,不是一個個戰火中的平民百姓,而是飽暖了才思淫欲的眾生。精致的裝扮以及導演時不時推到主演臉上的特寫,壓根就無力拯救影片中蒼白的情感故事,再華麗的袍子,也免不了毀于那些惱人的虱子。而美妙鏡頭的唯一價值,或許是讓我們看清楚喬妹原來這么耐看,金城武的確變老了,黃曉明的臉怎么可以如此僵硬…… 為了描繪這些亂世中的眾生,影片的敘事不斷切換,幾條線索交叉并行,一邊是內地戰場的戰火連天,一邊則是上海都市里賣身賺錢去臺灣的執著女性,夾雜了《神女》和《秋菊打官司》勁頭的情節,以及對岸戰火之外的寧靜與浪漫。可惜的是,這些被打亂的敘事缺乏有機的交叉點,創作者只是簡單地在交叉蒙太奇里敘述了三段互相聯系又分裂的故事而已,最終給觀眾的感覺就是,搞不明白吳宇森到底想要什么,混亂的講述混沌了觀眾的觀影,在類型的混雜中,吳宇森所交出的卷子是蒼白和無力的。 這種情況自然和影片分成上下兩部有關,一個原本可能緊湊的故事,被硬性拉長到長達4個多小時的兩部作品,在《太平輪(上)》里,鋪墊了很多前情梗概式的東西,于是很多原本可以被刪除的情節都被塞了進來,冗長繁雜,打斷了一部商業電影應有的節奏感和簡潔感。 影片沒有搞清楚歷史、情感以及人生之間那種唇齒相依的關系,因此無論亂世還是現世,時代就是人生的注解而已,商業創作應當在大歷史的宏觀框架之下,去生動地呈現一個個的人,而不是成為歷史的評判者。實際上《太平輪(上)》多數問題的癥結正在于此,香港導演所講述的有關大陸和臺灣的歷史故事,既要迎合商業,又要政治正確,既要呈現歷史的厚重,又要拋開歷史的桎梏,既要展現個體的情感,又要讓愛情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所以,吳宇森在欲望的最大法則里,迷失得一塌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