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這個曾令不少投資者“怨恨”的詞匯,一次次令A股承受重壓,但今年卻搖身一變,成為各路資金眼中的“香饃饃”。原因是在新股交易制度改革及監管層嚴控發行
“三高”背景下,新股突然迸發出巨大的賺錢效應,不僅打新成了穩賺不賠的買賣,甚至炒新也能分得一杯羹。
正是由于新股賺錢效應被各方廣泛認可,每一輪發行的新股總能吸引數以千億計的資金參與申購,伴隨著今年6月以來先后四批新股發行
(第五批新股將于10月23日即本周四起申購),A股市場也迎來強勢反彈,讓各方發出原來A股“不差錢”的感嘆。
然而,新股發行真的對A股市場沒有任何影響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股指連續反彈的掩蓋下,每一批新股發行時,A股資金面都會陷入“間歇性貧血”,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回購市場利率狂飆,這種情況也或多或少地傳導至A股,所以,在每一次新股發行前,不少券商都會提示新股發行可能對行情造成的壓力。
那么,新股發行過程中,對A股到底造成了什么具體影響?
以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度梳理出6月IPO重啟以來四個批次新股發行過程中A股行情出現的規律性變化,以此揭開新股密集發行背后的大盤短線波動特征。
行情回顧/
第一輪新股發行
批文發放日:6月9日
密集申購期:6月18日~24日(未考慮個別新股推遲發行)
首批凍結資金解凍日:6月23日
6月9日晚間,傳聞已久的IPO重啟終于落定,證監會正式宣布10家企業獲得IPO批文。由于今年5月證監會已“定調”,稱從6月到年底將再發行100只左右新股,所以在6月9日晚消息曝光后并未對之后A股市場造成沖擊,6月10日,上證指數漲1.08%、中小板指漲1.50%、創業板指漲2.05%。
然而,從新股申購的前一天即6月17日開始,A股遭遇連續3個交易日的劇烈調整,再現新股發行對A股市場的“抽血效應”。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股指大跌的同時,交易所回購利率瘋狂飆升,6月18日,上證所1天期回購利率最高達30%,直觀顯示出資金面的緊張。
在6月17日~19日滬指三連跌后,雖然新股發行還在繼續,但滬指從6月20日企穩回升,特別是在6月23日,伴隨著首批6月18日發行的飛天誠信等4只新股申購資金解凍后,滬指反彈進一步持續。
第二輪新股發行
批文發放日:7月14日
密集申購期:7月23日~24日
首批資金解凍日:7月28日
首輪新股發行給市場帶來的沖擊出乎多數人意料,但也恰恰成為一個最具參考性的案例,直觀反映出在新的發行節奏下,A股市場運行的所受影響的軌跡,即批文下發時無須擔心行情下跌,申購后則有必要警惕下跌。
因此,在7月14日證監會發放新一批12家公司發行批文后,7月15日A股各大指數表現平淡,但不少機構紛紛提示新股發行可能帶來的風險。在臨近7月23日新股發行之前,7月16日~21日,市場再次陷入小幅調整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對于6月以來首輪新股發行時對市場造成明顯沖擊,7月下旬恰好處于滬指本輪反彈的開始階段,大盤從7月22日開始即連續拉升,上證指數在7月23日~24日,表現依舊強勢,但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卻出現短暫調整。
直到7月28日,率先在7月23日發行的中材節能等5只新股申購資金解凍,A股反彈上演了一出
“空中加油”的好戲,7月28日,上證指數大漲2.41%,這一次的反彈一直持續到8月中旬第三輪新股發行曝光時。
第三輪新股發行
批文發放日:8月19日
密集申購期:8月28日至29日
首批資金解凍日:9月2日
有了前兩輪新股發行經驗,在8月19日第三批新股發行批文曝光第二天,整個市場依舊波瀾不驚,但有更多機構開始提示新股發行前行情震蕩的風險!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吡私獾,當時多家券商在晨會報告以及向客戶發送的短信中,均明確提示風險。
似乎在意料之中,A股調整從臨近新股發行的8月25日如期而至,并持續到8月28日。這一次的反彈從新股密集發行的第二天即8月29日出現,更在9月2日申購資金解凍推動下繼續發力。8月29日~9月5日,上證指數區間最大漲幅超過6%。
第四輪新股發行
批文發放日:9月15日
密集申購期:9月24日~25日
首批資金結凍期:9月29日
如果說第一次案例出現讓人疑慮,第二次出現會被認為是巧合,那么,第三次再次呈現相同局面,在新股批文下發次日,A股市場表現平淡已或多或少被視為一種規律。
正因為如此,當第四批IPO批文公布第二天,A股市場突如其來調整讓不少認為摸到規律的投資者措手不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9月16日A股市場出現的調整有著一些特殊背景,比如A股受到宏觀經濟數據不佳、納斯達克指數大跌以及港股連續下挫的拖累。另外還需指出的是,由于在第三輪新股發行中,有3只因為估值原因推遲至9月18日~22日發行,而在9月24日~25日之間又集中發行了第四批次11只新股。因此,合計14只整裝待發的新股,成為引爆當時市場悲觀情緒的導火線。
從A股走勢看,在9月16日調整后,9月17日~19日的3個交易日中持續小幅上漲,但是在尚未收復16日大跌失地的背景下,9月22日滬指大跌1.70%。不過,9月23日,第三批推遲發行新股的申購資金陸續解凍,股指再次開始回升,并在10月19日盤中觸及2391.35點的階段性新高。
在這一次反彈中,既經歷了9月24日、25日11只新股密集發行的考驗,也享受到了打新資金在9月29日和30日解凍的“福利”。
規律剖析/
分析人士認為,A股市場走勢變化是多種因素、多方博弈的結果,大到重要政策出爐、核心經濟數據曝光、國際形勢變化,小到突發性焦點事件擾動、重量級企業動態,都有可能對短期走勢造成影響,新股發行不是左右A股表現的唯一因素。
但不容否認的是,市場波動背后的推手是資金流動,而每一輪新股發行將對資金面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因此,單獨討論新股發行與A股市場走勢的關系,對投資者仍有參考價值。
批文下發 拉響調整警報
從前四輪新股發行過程看,在新股發行批文公布次日,只有第四輪發行期間出現了明顯的調整,其余三輪批文發行次日,雖然指數有漲有跌,但總體表現較平淡。不過,在批文下發之后,特別是臨近新股密集發行期的階段,市場往往陷入不同幅度的調整中。
比如第一輪調整出現在新股批文發布一周之后,也就是正式申購的前一天(6月17日);第二輪發行時。市場對新股對資金面的沖擊已有所認知,在批文發布后的第三天就開始小幅調整,但當時恰逢A股新一輪反彈開始,因此調整幅度較。坏谌喺{整出現在批文發布之時,一直持續到新股密集發行的第一天
(9月24日);第四輪調整出現在批文發布當日,且滬指在新股密集發行前兩個交易日再現明顯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目前第五批新股尚未發行,但同樣出現了在新股批文發布(10月15日)后,股指陷入調整的情況。10月16日~21日,滬指累計下跌1.43%。
對于上述巧合,一位券商人士分析稱,不同于過去,在新股發行進入常態化之后,每個月發一批新股已逐漸被市場所接受,所以,新股批文下發本身并不會對行情造成太大沖擊。但新股賺錢效應的存在往往會吸引大批資金參與打新,打新資金籌措過程仍將對資金面造成影響,進而對A股行情形成壓力。
正式申購醞釀短線抄底機會
從前四輪新股發行的資金面情況來看,由于資金凍結的原因,每一輪新股發行尾聲也是市場流動性最匱乏的時候,但從滬指走勢看,在新股啟動申購時,往往成為之后脈沖式反彈開啟的關鍵時點。
在6月首輪新股發行引發滬指劇烈調整后,反彈在6月24日開始出現,當天也是該輪最后一只新股富邦股份申購時。6月23日~27日,申購資金陸續解凍,進一步推動反彈延續。
在第二輪和第四輪新股發行時,滬指反彈從新股密集發行的前一天就已開始啟動,同樣于資金解凍時達到反彈高潮。而第三輪新股發行反彈時間出現在申購啟動第二天。
需特別指出的是,每一次新股申購資金解凍時間,往往處于A股反彈過程之中,而不是反彈啟動之時。接下來的漲幅相對于每一輪反彈啟動時仍有不小的差異。
上述券商分析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打新資金籌集過程往往在申購發行之前或是在申購之時就已完成,因此在申購過程中對A股影響已很少。在新股發行啟動之后,一部分資金又重新回流股市,他們可能是原本就打算博取反彈的資金,也可能是投資者申購之后剩余資金。因為按照現在的申購規則,以及目前一個月一輪的新股發行周期來看,要求投資者需要保持穩定持股,才能獲得足額的配售額度,且隨著6月以來A股反彈的持續,很多資金也愿意持股。
分析人士認為,從6月以來前四輪新股發行期間A股市場波動看,在第五輪新股本周四啟動發行之前,A股市場有出現調整的可能性。
那么,接下來的疑問就是,伴隨之后新股密集申購期的到來,是否會再次成為A股反彈契機?有私募人士指出,前四輪新股發行大背景是,A股處于震蕩上揚趨勢中,兼具牛市和震蕩市特征,只要這個大趨勢不變,本輪申購很可能再度給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短線搶反彈的契機。但是,如果大盤趨勢進入中級調整,則上述規律可能不適用,投資者就不能“刻舟求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