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 石新榮 攝 |
今年61歲的韓懷彥三年前從北京來到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大山深處考察石橋苗族古法造紙時,沒有想到自己從此與石橋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6年,丹寨縣石橋苗族古法造紙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里的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與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記載的圖解基本一致,是我國古法造紙工序、工具保存得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地方。曾經是專職攝影記者、后來從事涂層技術的韓懷彥,與各種紙張打交道幾十年,熟悉各種紙的特性。2011年他來到石橋時,就是想尋找一款適合數碼打印的手工紙。
“機器所產的工業數碼打印紙,色澤、質地都非常均勻,是一種既無優點也沒有缺點的紙,”韓懷彥說,“而手工制作的紙張是有靈魂的,每一張都不一樣。”韓懷彥走了許多地方,最后他選擇了丹寨石橋。因為這里的古法造紙主要是以當地所產的枸皮為原料,“這種枸皮紙的特點就是可以保存千年而不朽,是中國手工紙中保存年限最長的紙張之一。”但是,韓懷彥走遍了石橋村所有的造紙作坊,都沒有找到適合機器打印的手工構皮紙。“目前石橋村造紙作坊所產的主要是裝飾、修復古籍和國畫用紙,沒有適合數碼打印用的紙。”
“能不能開發這樣一款用苗族古法造紙技藝、手工制作的高檔數碼打印紙呢?”韓懷彥想。這一想法與丹寨縣的旅游部門不謀而合,縣旅游委辦公室主任陳方燕熱情地邀請韓懷彥在石橋村的專家樓住下來,共同完成這個夢想。韓懷彥果真住下來了。這個典型的北方人,操著一口普通話,與當地的苗族造紙工匠們打成一片。石橋的紙街上,那家造什么紙,那個工匠有什么特長,他可以如數家珍。他建起了自己的實驗室,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以上,“有時候靈感來了,也會通宵達旦。”
兩年后,韓懷彥夢想中的手工打印紙終于成功了。記者在韓懷彥居住的專家樓看到,用這種有靈魂的打印紙打印出來的彩色照片,具有古典油畫般的質感。這幅名為《憧憬》的照片,是韓懷彥幾年前在黔東南拍攝的一名盛裝侗族姑娘。姑娘輕搖的銀帽、微微揚起的頭、亮晶晶的眼神,用手工紙打印出來,色彩細膩,光感好,美極了!
而用這種手工紙打印的徐悲鴻奔馬圖,那種筆墨的渲染感,有幾可亂真的效果。“以后可私人定制,作為高檔高仿的裝飾畫。”韓懷彥說。
“身處大山之中,你不悶嗎?”記者問道。韓懷彥笑而不答,只是帶記者進入一樓放有他自制的音箱設備的房間里,放起了蔡琴美妙舒緩的音樂。這位曾經的音樂發燒友說:“當我每天從制漿房出來時,都要在這里靜聽2個小時的音樂,聽著音樂心寧靜起來,頭腦也空靈起來,每天都感覺非常充實。”
而在這么美的環境和空氣里,韓懷彥又有了另一個更大的目標:“我下一步就是要恢復南唐時期的‘澄心堂紙’,把南唐時期失傳的工藝接續起來,做成中國最好的書畫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