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10月16日,七年前的今天,上證指數創出了6124點的歷史高位,而最近幾年,大盤一直在2500點以下徘徊,不過如果將這幾年的行情視為簡單的熊市,似乎失之偏頗。更有不少業內人士將今年行情稱為結構性牛市,只是牛股多出自小盤股。
而對于小盤牛股有無業績支撐,以及這些股票的未來,業內討論可謂激烈。
小盤牛股的支撐
統計顯示,大盤從2012年12月4日的1949點啟動至今,股價漲幅超過三倍的有142只股票。其中僅有樂視網(300104.SZ)等五家公司的市值大于300億,漲幅三倍之后,市值仍然低于100億的,有約90家公司,這意味著,大部分牛股在上漲之初,市值在30億以下。
在這142只大牛股中,有62家來自創業板,有47家來自中小板。也就是說,75%的牛股來自于創業板、中小板,在過去的兩年里,如果投資者內心擔憂中小板、創業板的股票估值偏高,擔憂其中風險,只買主板股票的話,他買到漲幅超過3倍的股票的概率,將會大大降低。
從表面的財務數據看來,這些牛股的市場表現似乎超過了業績。這也使得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很多股票漲幅有些不合理。以這142只牛股為例子,取其今年中報的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凈資產收益率超過5%的僅有40家,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40%的僅有60家。
但實際上,仔細結合142家公司的具體生產經營情況等因素去分析這些數據,則會發現,市場推動這些牛股上漲,也非完全胡亂“炒作”。一般來說,凈資產收益率高于5%的公司才算得上合格。但是,142只牛股中,過半公司沒有達到5%,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0%的公司,僅10家左右。其實,142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這一指標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公司都是上市時間不長的中小板、創業板公司。
有財務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一般規模比較小的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上市之前,凈資產收益率都很高,有的甚至達到15%以上。但一經上市,募集資金之后,資產規模急劇膨脹,而由于募集的錢都是去建設一些項目,短期產生不了業績,于是就產生了凈資產收益率急劇降低的現象。
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0%的牛股之中,鑫富藥業(002019.SZ)、萬向錢潮(000559.SZ)、洪城股份(600566.SH)等都是上市多年的老公司,則沒有以上因素的困擾。
此外,這些牛股的凈利潤增速比較低也似乎“情有可原”。這兩年的結構性牛市中產生的牛股,與并購重組關系密切,大部分小市值創業板、中小板公司都對外進行了收購。而這些并購標的的業績,短期內顯然還沒有并表到上市公司里面。所以上市公司業績自然還沒有體現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與行業自身復蘇推動業績上漲,從而推動股價上漲的情況不同。并購推動股價上漲的時候,是先股價上漲,后有業績并表。從這個意義上說,142只股票過去業績不佳,否定不了這些牛股的上漲邏輯。后期,一旦業績并表,這些公司的財務數據,自然會出現大幅增長。
風險與機會
從結構性牛市的起點1949點算起,上證指數上漲了21.75%,而統計顯示,兩市只有311家公司跑輸大盤。也就是說,兩市有接近90%的公司跑贏大盤。進一步理解,是一些權重股壓低了指數,給人一種市場不景氣的感覺,其實市場比指數看上去要活躍。
有私募人士分析,這些權重股的滯漲,也并非是大資金不作為,或者是價值投資被拋棄。根本的原因是,最近兩年來,傳統經濟一直不好,而權重的銀行、地產、基建等板塊,恰好是與傳統經濟掛鉤的。
在傳統行業經濟低迷、權重股業績上漲不明朗的背景下,一方面,場外資金已經開始入市,另一方面股市經過多年下跌,位置確實比較低。這種背景下,被政策扶持的新興行業、有并購改革預期的軍工板塊、有重組預期的小盤股,以及業績確實優秀的細分行業,自然就在二級市場先于權重股而起飛了。
經歷了兩年的上漲后,創業板指數從最低的585點一度上漲到1571點,漲幅接近268%。指數的高企,讓很多業界人士認為,創業板漲幅太大,風險也巨大。
但統計數據顯示,僅僅有62家創業板公司漲幅達到了3倍,漲幅超過創業板指數的也沒超過100家?梢妱摌I板指數是表面上看起來高企,實際上大部分股票跑輸指數。而主板上證指數是看起來很低,實際上則有大部分股票漲幅超過大盤。統計顯示,1949點以來的兩市2500多家公司里面,漲幅超過一倍的約1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