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國內美術館興建的熱潮,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民營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北京的今日美術館、上海的龍美術館和喜馬拉雅美術館、成都的當代美術館、深圳的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等都成為藝術愛好者們流連忘返的地方。
但是,這些民營美術館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與困難,如何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何應對經費不足從而維持自身生存之道?
在近日由99藝術網發起并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上,來自全球的百余位美術館館長及相關人士齊聚上海,就運營策略與可持續發展、公共文化發展的社會責任等議題展開討論,為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把脈。
【資金和觀眾】民營美術館的生存之道
資金和參觀者是所有美術館生存的最重要因素,這兩方面的短缺與不足也一直桎梏著國內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對此,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弗拉門戈舞蹈博物館館長葛華德表示,作為一家民營博物館永遠不可能不談錢,否則城市公共文化發展也無從談起。
他說,弗拉門戈博物館主要有藝術體驗、培訓機構、奢侈品商店、音頻錄制銷售等多個博物館功能。據統計,16年來共有約55萬觀眾前來參觀,弗拉門戈博物館利用多項有價值的服務和門票銷售創造了可觀的收入,保證了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如何去吸引觀眾并讓他們走進美術館?日本福武基金首席執行官稱,觀眾人數同樣是民營美術館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建成初期,美術館通常會把裝置作為公共景觀,來拉近和當地民眾的關系。實際上參觀者少,那是因為美術館缺少吸引力,所以這就要求美術館必須明確自己在當地社會的意義,同時還需要從觀眾那里了解反饋信息。
另外,與西方相比,當前國內民營美術館也尚未形成集群效應。來自西班牙的葛華德館長等認為中國還需要5~10年時間才能形成美術館、博物館的集群效應,同時在民營美術館發展的前十年中,所有地方都面臨著訪客稀少的難題。
【推倒美術館的“墻”】承擔公共文化發展社會責任
與公辦美術館一樣,民營美術館也承擔著公共文化發展的社會責任,并已成為對公辦美術館的極好補充。一方面,民營美術館可以為藝術家們提供更多更為自由的作品展示空間,另一方面民營美術館的建立還有利于讓藝術創作和收藏更接近于大眾,讓大眾享受藝術的熏陶。
對此,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提出了“推倒美術館的墻”的辦館理念。他稱通過與政府的合作,西安美術館將藝術展覽帶到人群中,利用周末在西安市的多個廣場上做展覽,同時還給西安的小學生上藝術培訓課程。
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還表示,展覽與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在銀川這個與當代藝術不搭邊的城市如何推廣美術館,調動民眾觀看、參與展覽的積極性,實現藝術普及更是一大挑戰。她的做法是針對兒童、學校、社區、特殊人群等各個階層的觀眾審美和地域文化來選擇展覽,通過展廳布局、招募志愿者等活動來吸引觀眾,并通過知名藝術家帶動年輕藝術家、兒童帶動家庭、活動帶動教育、跨領域帶動純視覺的“四個公眾互動原則”,增強公眾教育傳播和藝術普及。
另外,多位國內民營美術館館長還表示,民營美術館的可持續發展還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中,民營美術館也需要運用數字化運營的方式,打破空間限制,實現美術館的多樣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