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底都有與藝術品有關的情結與記憶,即使他們后來的工作生活如何與藝術無關,心中對“藝術”這個字眼兒多么的充滿敬畏。長輩留下的一幅書法、某次旅行獲得的一張風景油畫,還有兒時的美術教育留給我們關于“美”的朦朧回憶,都讓每個未從事藝術行業的人更傾向將自己與藝術的點滴當做凈土一樣去封存。主觀的距離感固然懷舊美好,而“美術”二字似乎已經成了過去式,藝術行業自身的發展與大眾的距離一度相形漸遠。
而藝術市場近年的發展又將人們遠離很久的目光再次吸引了過來,但此時的關注似乎已沒有了與藝術結識之初的那份溫情,資本的介入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拍賣天價,這類富人的游戲雖與多數人無關,但好奇與眼紅卻是情不自禁。偶得的藝術品幾年后十余倍的價格漲幅似乎明確了藝術品投資的定義,而隨后登場的交易行為則杜絕了偶然性,皆是一副勢在必得、目標明確的態度。藝術品投資愈發呈現出全民化的陣勢,越來越多的人也都有在拍場一試身手的經歷。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13年秋季)》顯示,2013年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平穩發展的一年,全年總成交額為643.24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年增加16.46%。作為藝術品投資鏈條中最主要的變現環節,拍賣平穩上漲的成交額一定程度反映了市場的增溫,但整體結構依然符合經濟學領域的“二八定律”,即80%的總成交額出自20%的藝術品,成交額的主體構成依然是常人眼中近乎天價的作品,大體量的價格進出依然是波動市場的主要因素。
份額的大塊集中說明拍賣市場的走向依然由少數人的行為來主導,而對此情況,大眾范疇內的購買行為是否必然無所作為?也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抱定藝術品投資心態并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天價藝術品最初的交易往往都是一次無心插柳的行為,當時還沒有已經成型的藝術市場,購買的初衷便是喜愛,是純粹的消費。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解今天藝術行業的發展面貌,拋開價值回報的考慮來想想一件藝術品能對自己產生怎樣的影響,往往能讓人們從本質上與當下的藝術品發生關聯。購得自己心儀的作品擺放家中,一次力所能及的藝術品消費,對于民眾層面來說也許更具有現實意義。
國內兇猛的藝術市場并沒有留給人們太多關于如何消費藝術品的思考,但消費的心態無疑是構建健康平衡的藝術市場的基本信念,也是藝術行業一系列鏈條能否良好運作的先決因素。對于藝術來說,也許我們都已遠離太久,需要重尋初衷來解決當下的種種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