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國內股市波動加劇、房市投資低迷,民間資本涌向藝術品市場這一“藍海”的趨勢在加強。但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投機心理也滋生了古玩市場價格虛高、贗品泛濫等亂象,對更多涌向古玩、藝術品市場的投資者來說,遭遇風險遠比撿漏獲利的概率大得多。
近幾年,古玩市場很火。從不時創造天價的古董珍品,到深受熱捧的文玩把件;從尋寶、鑒寶的電視節目,到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古玩城,民眾的收藏熱情被迅速點燃,除了文人雅好之外,更多的是“一夜暴富”的心理慫恿。這種收藏熱情,無疑也讓資本嗅到了其中的商機。資本的大量涌進,讓古玩城的數量驟增,在規模上也成擴張之勢,古玩市場看上去似乎很美好,但市場是否真的能夠承載這么多的古玩城?它們的經營狀況又是如何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古玩行業迅猛發展,隨著1995年第一座古玩城的建立,全國的古玩市場發展都經歷了從地攤到大棚、再由大棚到古玩城的階段性跨躍,古玩市場雖然告別了“大棚”階段,但一些古玩城的藏品水準整體偏低,另外不少經營古玩藝術品的商戶仍保持著極強的“游擊”習氣并缺乏誠信。現如今,各省市、地區以及一些小城鎮也紛紛建起古玩收藏品市場,電視上的收藏鑒寶類節目也成為各地電視臺的黃金強檔。可是這看似繁榮的古玩市場背后是否真如各路媒體所報道的那么搶手光鮮?大家不妨在北京地區的古玩市場逛逛,老牌的北京古玩城、攤位空置率極高的國粹苑、成壽寺愛家古玩城、高碑店古玩市場、北城的大鐘寺愛家古玩城、琉璃廠古玩街、燕莎附近的古玩店等市場的情形都不容樂觀,應該說大部分的古玩市場經營慘淡,很多古玩市場里的商戶換了一撥又一撥,更有不少商戶因為入不敷出而歇業。潘家園舊貨市場、報國寺古玩市場雖然人氣很旺,但現在能淘到有收藏價值藏品的人卻越來越少。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地區擁有大大小小50余家經營古玩的市場,盡管眾多的古玩市場冷清慘淡,但北京地區新興的古玩市場仍然在不斷地興建招商。9月12日,立水橋附近號稱京北最大古玩城的祥和珠寶古玩城二期又將盛大開業,古玩城的興建是否已經成為了地產商們圈地的新方式?真正在古玩市場中賺得盆滿缽滿的是這些經營古玩的商戶還是那些開辦市場的老板?大量的假貨贗品是否已經把人們對市場的信譽透支殆盡?也許越來越多的店主從古玩轉而經營現代工藝品是當下這種大環境造就的必然,進入和退出市場還在不斷的沖撞,誰來支撐和滿足不斷蕩滌的古玩消費群?究竟是什么成為賣老貨古玩店慘淡煎熬的原因?面對這么多疑問,北京商報典藏周刊將從本期開始推出“古玩市場系列調查”。本系列將深度調查報道古玩行業的熱點問題,通過采訪國內各大古玩城負責人、古玩商戶、行業專家等,多方且客觀地梳理出古玩行業的現狀和脈絡,以促進古玩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古玩城扎堆出現
北京的古玩城,可謂遍地開花,據不完全統計,大大小小的古玩城早已突破50家。但說到古玩市場,潘家園古玩商圈總是繞不開的話題。從神秘的“鬼市”,到人聲鼎沸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再到商戶云集的北京古玩城,繼天雅古玩城之后,一街之隔的弘鈺博古玩城也矗立起來,2014年初與北京古玩城A、B兩座遙相呼應的C座也宣布開業,一時間,這里成了北京古玩市場的地標所在。與此同時,幾公里外的十里河古玩商圈也在逐步形成。
短短幾年,是什么因素使得這一地區有這么多古玩城競相出現呢?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一地區的古玩市場是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慢慢形成的,對市場的吸引力比較大,容易形成集聚效應。這其實跟拍賣預展一樣,之所以大都選擇在朝陽區,也是由于這里文化氛圍、商業配套設施比較完善,這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除此之外,琉璃廠、亮馬收藏市場、官園市場、報國寺文化市場、愛家國際收藏品交流市場、月壇郵幣市場、馬甸萬家郵幣卡市場等也都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藏友來淘寶。北京市工商聯收藏商會秘書長陳鵬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喜歡收藏的人越來越多,古玩城的大量涌現有很大一部分是收藏需求推動,此外就是利益追求使得更多的人和資本進入到這個市場中來。比如北京古玩城起初是旅游發展起來的,后來隨著收藏人群的關注逐漸成為國內專業的古玩城。之后出現的很多古玩城都是私人投資性質的,書畫、紫砂、玉石、珠寶、文玩等門類都有所涉及,藝術品交易的日益平民化,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收藏市場中來”。
這種扎堆現象反映出收藏市場的火爆,古玩城之間可以彼此借力,吸引更多的藏友來此地淘寶,從而共同做大這個市場,但是這些古玩城之間也面臨著同質化競爭的風險。同時,一些古玩城或者商戶的不規范行為可能會對同一商圈內的古玩城造成不良影響。
偷換概念的“古玩城”
在北京古玩市場看似一片大好的繁榮中,也不乏一些負面聲音。有業內人士指出,北京的古玩市場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美好,真正意義上的古玩城屈指可數,很多古玩城商戶的經營內容與古玩相去甚遠。那么,這些“古玩城”的存在對于古玩市場而言,是一種市場秩序上的擾亂還是其他意義上的促進呢?
陳鵬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北京的古玩市場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專業的古玩市場,比如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等;第二種主要是珠寶市場,比如北城的愛家珠寶城、小營珠寶城以及南城的紅橋珍珠市場、天雅珠寶城等;第三種是綜合類市場,比如各種業態綜合的愛家收藏。另外,許多花鳥魚蟲市場也經營起了工藝品業務,高檔商場也開設了翡翠、和田玉等文玩收藏品專柜,歸根結底都是想要從收藏市場中分一杯羹”。
在陳鵬看來,種類繁多的收藏市場大大延伸了古玩的意義,也迎合了一些低端收藏群體的需求,讓古玩市場更加豐富、更加活躍。但另一方面,收藏市場的層次被拉低了,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古玩城發展不過30年左右的時間,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無序競爭、良莠不齊的局面。一些所謂的“古玩城”只是以此為幌子招攬顧客,大多數商戶經營的除了一些旅游工藝品,就是茶葉、蘇繡或是花鳥魚蟲之類。
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古玩城商戶時得到這樣的答案,“其實,這種‘偷換概念’的古玩城對于行業而言影響并不大,只不過會讓一些外來淘寶的人失望而歸。因為真正的藏家基本都有其固定的圈子、有其可靠的藏品來源,但對于一些剛涉足收藏的人而言,這是一種走近收藏最適合的途徑,但對于這些市場的經營者而言,這種招徠顧客的方式顯然并不能長久”。
居高不下的 “空置率”+“流動率”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古玩城在建設之時盲目追求規模或者缺乏專業規劃,導致后期招商困難,空置率居高不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就是古玩城的門檻并不高,有足夠的資金就可以入場,一些經營者將其看做是物業管理,靠純粹的場租盈利,沒有真正核心的競爭力,對于古玩行業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和理解,寄希望于短期盈利,甚至沒有長期經營的打算,這樣的古玩城命運可想而知。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走訪發現,老牌的古玩城基本沒有空余的商鋪,但也存在著不低的流動率。這種商戶的流動除了市場變化、商戶經營的問題,或是轉移到別的條件更好的古玩城之外,還有一種原因就是高額的轉讓費。北京古玩城的一位商戶已經在古玩城經營了十余年的時間,他表示,“北京古玩城算是業內比較認可的專業古玩城,所以來此淘寶的人很多。位置好一些的商鋪轉讓費高達十幾萬元,甚至更多。所以一些商戶并不在乎自己的生意好不好,他們一般在古玩城剛招租之時以比較優惠的價格租下商鋪,再賺取高額的轉讓費”。
一些古玩城不管是規模還是裝修都算上乘,但古玩城的商戶依舊表示生意并不好做,他們認為越來越多的古玩城和古玩商戶逐步分散了這些買家,真正能夠逛到他們店里的人屈指可數,甚至有時候一天一個人都沒有,之所以能夠在這里堅持,靠的都是幾十年的老客戶積累,有一些同時進駐的商鋪早已換人了。有相同問題的還有國粹苑,有業內人士透露,國粹苑的空置問題比較突出,那里硬件設施很好,但遺憾的是人氣一直不行。當然,古玩城一定比例的商戶流動也實屬正常,有倒閉關門的,也有進駐的,但古玩城行業洗牌是未來的必然趨勢,最終比的將是服務、口碑,還有專業度。如何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站住腳,將是所有古玩城的經營者和商戶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