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料照片 |
左岸,是近年來國內特時尚的兩個字,尤其搭配小資的矯情。其實,左岸在巴黎人眼里,就是左岸,是塞納河自東向西拱形流過巴黎市中心時,河流走向左手方拱形頂部的那一小片地方,處于巴黎市20個行政區內,5區和6區的管轄范圍。就像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沒有太多的浪漫啊文化啊之類的寓意在里面。這一片區域,和隔著塞納河與之相望的西岱島、圣路易島,是巴黎城市文明的發祥地。巴黎人不說左岸,他們叫拉丁區,因為這里有歐洲大陸最古老和最有威望的大學,法國大革命之前,大學里用拉丁語教學;這里咖啡館密布,因為有著來自咖啡館的人群的認同,與學術沙龍、思想碰撞和真知誕生同義,從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到加繆、薩特、波伏娃,法國人一直在表達著對于終極生命關懷的探索和個人觀點訴求的堅持。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大學里終于不再用高深難懂的拉丁語授課,改用法語,但拉丁區的叫法卻一直沿用了下來。如果真有穿越,聽說今天在中國“左岸”一詞很時髦,特別是經常用來冠名高檔樓盤、咖啡館什么的,不知道但丁、笛卡爾們會不會心碎一地。
拉丁區的標志,不僅是大學和咖啡館里掛著的海明威、畢加索和羅丹們的老照片,更多的是圖書館、書店,最愛這種往哪邊兒轉身眼里都看得到書店的感覺,再配上街角的花店和蛋糕房,那種浸淫在咖啡的濃香和面包的酵香中的書香,才是真正的法蘭西的浪漫氣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索邦大學法學院和先賢祠旁邊的Sainte-Genevieve圖書館,這座由19世紀法國著名建筑學家Henri Labrouste在11世紀始建的教堂的基礎上改建的圖書館本身就是博物館,它的閱覽室是世界圖書館的經典之一。當年抱著書籍、電腦和復印資料,每天穿過大堂兩側的先賢雕像,坐進書墻環繞、寬敞高亮的閱覽室,我都覺得這里美得令人窒息,令人愿意死后化作一塊書架隔板被架在墻上。
巴黎有象征權勢的香榭麗舍大道,有展示豪奢的里沃里街、奧斯曼大道,但拉丁區,才是巴黎人真正的驕傲資本。甚至連位于拉丁區的百貨商場Le Bon Marche都有不同尋常的文化傳承,在它之前,商店都叫Boutique,不是大規模的、全品種的,更不是可以隨便逛的,是Le Bon Marche開創了現代百貨公司的營業模式,并因之在管理學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左岸,緣起塞納河,積淀了400多年文化底蘊,是巴黎真正的氣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