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佛山收藏市場處于發展初期,天光墟、“垃圾”街、“收買佬”……成為古玩市場的主體。隨著時代變更,收藏群體不斷壯大,佛山1506古玩街、陳村花卉世界、順德大良古玩城等佛山古董集散地越來越多,相比香港、廣州等地的古玩交易市場,多數屬于“買進賣出”快速型交易方式。
生在丹灶的藏友張釧,早在四年前在1506古玩街開了一家古玩店鋪,今年五月,他又在廣州花地灣附近古玩街再租鋪位,采取廣佛聯動銷售方式。和張釧一樣的藏友還不少,容桂90后藏家潘才岳,早在去年便舍順德選廣州發展,每周奔波在廣佛路上。
“收買佬”時代已逝去
古玩界沒有傳奇,如果真要算得上傳奇故事,大概發生在二十年前人們很容易撿到漏。當時有不少“收買佬”,專門為收藏業內人士供貨,常年去別人家里收舊貨,舊桌椅、舊書畫是他們收羅的重點,最初他們并不講究古董的價值,只管便宜就收,能賺就賣,買賣時間久了,他們中間逐漸懂得這些被人視為棄物的物品,有的居然是古玩,幾十元收回來的,被懂行的人輕松地賣到幾十萬元,都是常事。
街坊里流傳著這樣一個經典故事:一位收買佬,從別人家里收羅到一件黃炳的陶塑《鴨子》,他看得出是舊物,但因為鴨嘴有缺失,他在梁園附近的古玩街出售500元;這個價格在當時價格不菲,一條街上,就屬這個爛了嘴的陶鴨最貴。一位懂行的人以480元買走,以十多萬元賣給他人。有人對這位收買佬說,你再把它買回來,我給你一間房子……
“賣出去的東西哪有收得回來的,況且買的人是懂行者。這些的故事在當時時有發生,但現在幾乎銷聲匿跡。”張釧早年也曾在收買佬處買貨,也有著類似的經歷!霸诘ぴ钜粋舊屋里,值錢的家具都被小偷偷去,只剩一張舊琴桌沒有偷去,那家人只是想找人把這個琴桌盡早搬走,便以三百元價格出售,當時我一看,是上好的黃花梨,買回去一拿到市場,十多萬元賣出去……”
張釧說,他有兩三年沒有去農村尋舊物了,如今在農村撿漏幾乎很難了。很多農村人收藏意識很強,只要是舊物,都覺得很貴,“周一我去羅定,別人想出售的六張椅子,欲以黃花梨舊家具的價格出售,可我一看就是普通的木材,他們的出價高于我的預計十多倍……”
擇時淘寶成廣佛藏友活動規律
一周前,佛山數位藏家走訪大良古玩街,發現市場冷冷清清,人流量并不大,大部分在古玩城里逛街的人一逛就是半天。“除了本地藏家外,還有廣州番禺、荔灣、中山小欖的藏家,他們同樣也是開古玩店的,每周固定前往撿漏。這類淘寶行家占了購買群體的絕大部分!辈赜褟堚A解釋道。
這樣的情景在1506古玩街也是如此。“少人逛街但并不意味著生意少!睆堚A談到,周二佛山市場興旺,周三廣州古玩街興旺,所以藏家去哪個市場都是有規律的,我們也會根據時間,來選擇營業時間,“由于客戶人群的定位都是藏家,所以許多商家不會把目光凝視在人流量方面,很多交易往往通過一個電話或網絡就可解決。”
對比佛山五區的古玩市場,“就華南地區而言,禪城的古玩市場相比容桂、大良、香港等地市場更為實際。佛山古玩鋪的藏品檔次以中低檔居多,真品率較高!睆堚A介紹,佛山的古玩市場開店的商家,大部分藏品開價并不算離譜,相對于廣州、江門等市場,佛山“贗品幫”店鋪存活率低多了。同時,很多外省人也都看到這一優勢,周二、周六紛紛來佛山,周三前往廣州。
古董商稱“一開市吃三年”
事實上,古玩街也是一個復雜多樣性的社會,不僅有古玩,也有豐富的現代陶藝作品。有古董商認為古玩城的冷清只是表象,“一開市吃三年”;也有的藝術品商家“愈挫愈勇”,認為淡季正是挖掘更多性價比高的藏品的好時機。
收買佬的時代已逝去,藏友們目前都是從專業行家手中進貨,有需要就有入貨理由,但絕不會低價出讓。
由于南方古玩業近二十年才形成一定規模,藏家們的人文底蘊、文博知識方面不及北方。淘到真品的藏家們,大部分都是從這個市場買進放置到自家的店鋪,不久便賣給另一個市場商家。如此買進賣出,賺的都是差價,自然不能夠買入價貴的高端貨,因而佛山古玩街的藏家們只能在雜項方面做買賣。“特別是1506古玩城商鋪的貨物,大部分都是屬于較為常見的古玩,比如明清瓷器、酸枝家具、古錢幣等,其價格也是業界相對透明的行家價。”
在1506古玩街,不少商家既是陶藝從業者,也是銷售者。“如果市場真的很差,我們的店鋪開得還有意義嗎?”一位陶藝家阿九談到,經濟的不景氣和藝術品價格此前上漲幅度較大讓大多數買家采取觀望態度。而令他們愿意掏錢包的,就是他們以前以較低成本留下的陶藝了:“我發現,如果價格在3000元以下的,比較容易賣出,超過5000元的,買家們就不如以前‘爽手’了!
每周,張炎和他的合作伙伴來1506古玩城看鋪三天。張炎告訴記者,雖然古玩城的人氣不佳,但一個月的成交情況還可以:“好的古董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能賣得出。不要給冷清的表象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