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理財產品時說得天花亂墜,產品運行時信息披露頻頻“藏貓貓”。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狀況一直以來屢遭詬病,同時困擾著諸多投資者。2014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數據顯示,外資行在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方面表現不及國內銀行。外資行為何“羞”曬理財成績單?對此,有外資行解釋為“保護客戶隱私”。值得注意的是,外資行所發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更是信批“消聲”高發地。
外資行理財產品信批狀況堪憂
據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24748個銀行理財產品中,近50%未公布實際收益率。在銀行到期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上,城商行公開比例相對較高,達83.2%。五大“土豪”工農中建交的信披比例緊隨其后,為78%。股份制商業銀行相對一般,信披率只有75.1%。表現最差的是外資銀行,在2013年到期的1256個理財產品中,已公布實際收益率的僅490個,占比39%。這一比例,僅為中資銀行信披率的一半。
據《消費者報道》報道,對于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的查詢服務,有外資銀行客服表示,如未在該銀行開戶無法提供查詢服務。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只有購買過相關產品的客戶才能查詢到產品信息,可以登錄網銀了解,也可以通過客戶號或身份證號碼查詢。”匯豐銀行的陳姓經理解釋稱,“我們會定期向客戶發送報告,實際收益率不在網上公布,這也是對客戶隱私的保護。”
結構性理財產品方面,據統計顯示,2014年上半年結構性理財產品發行量增幅明顯,其發行量環比、同比均大幅上升逾4成。然而,其實際收益率卻沒競爭力,到期信息披露率遠也低于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一向醉心于發行預期收益較高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外資行更是信批“消聲”高發地。
從銀行來看,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銀行中,僅11家銀行披露了部分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其余13家商業銀行均未披露其到期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未披露到期實際收益率信息的銀行以渣打、匯豐、星展等外資銀行為主,其中南洋商業銀行到期產品數量為112款,是未披露到期信息的銀行中,到期結構性產品數量最多的銀行。
業內呼吁信息披露統一規范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監管層近年來也一直在強化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工作,早在2011年銀監會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三條就規定“商業銀行應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的持續性披露,不斷提高理財產品的透明度;所有針對個人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產品相關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均應在總行的官方網站上予以充分披露,私人銀行客戶與銀行另有約定的除外”。
顯然,目前仍有銀行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在業內人士看來,信息披露不規范,將直接導致銀行受消費者信賴程度的降低和市場競爭能力的弱化。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運行信息應當是對外公布的,不應該報喜不報憂。他建議,對于理財產品的信息到底是公開公布還是定向公布,監管部門應該有一個統一準確的規定,希望監管機構以及銀行業協會等行業機構能夠對此予以規范。
山東財經大學金融系教授丁述軍表示,隨著利率市場化時代的到來以及競爭的加劇,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方面會向著透明化、規范性方向發展。
“不少人選擇余額寶理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余額寶每天都會向投資者公布收益情況,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情況一目了然,這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大創新,也是傳統金融機構發展的方向。”丁述軍認為,一直以來銀行在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方面自覺性并不是很強,不過隨著投資者風險意識的加強,會倒逼金融機構作出有力的調整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