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地毯式的老鼠倉排查,讓年輕的公募基金行業再度沉入谷底。“現在這么個查法這么個時態,給外界的一個印象是,只要是公募基金就有老鼠倉,兩者之間幾乎是可以畫上等號的,持有人極度不信任,同時市場又很難賺錢,只能去做貨幣基金,其他業務開展起來舉步維艱,這個狀況差得不能再差了,有點像2005年的券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高管向時代周報記者感嘆說。
更讓行業悲觀的是,這場源自“大數據”檢索的老鼠倉排查還沒有結束的跡象。時代周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某地位更加顯赫的公募人士近期也深陷傳聞之中。
而就在數天前,證監會以問答的形式對華夏大盤基金被查給予了回應:“自2013年9月份以來,我會根據相關線索發現了一批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股票、非法謀利的嫌疑賬戶,其中部分賬戶與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個別基金存在關聯。
目前,相關調查工作正在依法進行中。”同時根據中國證監會5月披露的整體情況,2013年以來,證監會共受理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股票案件線索38件。截至目前,涉及基金管理公司十余家,涉及保險(放心保)資產管理機構兩家。
“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做好我們自己手頭的工作,其他的什么也決定不了。”上海一家規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中層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另一家排名前列的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則說:“公募行業其實就是資產配置的一個方式,我們老板說我們要按照本質來做事情,回到資管管理行業的本身,幫助客戶進行資產配置。”
“2006-2007年的牛市幫助公募基金超常規發展,此后幾年受累市場低迷基金虧損,持有人對公募基金的管理能力產生質疑,而現在則是對聲譽的毀滅性打擊。”前述人士說,現在行業已經到了最低谷,我們要回到源頭的地方。
公信力:老鼠倉集中暴露
在股市長期低迷公募基金業績波動的情況下,如果說公募基金還有一個值得驕傲的地方,那就是號稱最嚴格管理和最透明的信息披露。不過,隨著監管層對資產管理行業老鼠倉通過大數據的深度篩查,公募行業的老鼠倉一個一個地被披露出來,公募行業聲譽旋即跌入谷底,公募行業最后一塊遮羞布淪陷。
“無論是和銀行理財產品相比,還是和券商、保險等其他資管行業相比,公募基金肯定是最透明的,監管最嚴格的。”一家從業10多年的公募基金人士說,十幾年前的基金黑幕讓公募聲譽跌入谷底,現在的老鼠倉對公募基金行業的打擊也許更重。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表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暖風剛剛吹過,在證監會大數據稽查加力中便讓金融資管老鼠倉頻現,不禁給弱市下的公募基金的投資再添一絲寒意。
公募老鼠倉大失公募公信力,致基民以及機構投資者謹慎減倉,基金投資遭遇階段信任危機。
可查資料顯示,中國公募基金的首次危機是在2000年基金黑幕的爆出,此后基金法出臺。此后幾年基金老鼠倉抬頭,比如2008年的上投摩根唐建南方基金王黎敏,2009年融通基金張野等,而2013年以來基金爆出的老鼠倉更是讓市場瞠目結舌,無論大小基金公司(大型基金如華夏、嘉實,小的如匯豐晉信等),也無論管理基金業績的好壞(比如有去年的冠軍基金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經理厲建超等),均有涉案,共計有10余家基金公司深陷其中。
“從2007年至今基金老鼠倉案件來看,涉及資產越來越高、犯案的級別越來越高、獲利金額也越來越多、操作的隱蔽性提高。”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而究其原因,德圣基金認為,其一,監管方式和監管手段的缺失以及執行環節的不力,老鼠倉稽查一般采取事后監管的方式,缺乏過程監督和識別;其二,道德風險難控重在制度違約成本過低,老鼠倉凸顯從業人員道德約束不高,但以道德標準去譴責和看待出事的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顯然于事無補。
其三,目前國內市場關于基金經理投資申報的規定正是向海外學習及靠攏,但是還需相關法規的約束和支持;其四,基金公司實在應該嚴把風控關,將老鼠倉的負面影響降低至最低,樹立品牌和口碑何等重要。
與之相對應的是則是偏股型基金發行的低迷。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成立的偏股型基金其規模均在數億元,與高峰期相比差距甚遠。
“從根本上說,基金公司是一個輕資產型行業,主要以人為主,基金經理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資產,如果基金經理老是爆出老鼠倉,那還有誰敢把資金交給你去管理?誰還信任你?特別是在如今市場沒有賺錢效應,投資給持有人帶來虧損的情況下,簡直是雪上加霜。”多家基金公司從業人員感嘆說,基金公司已經身敗名裂,目前能做的也就是依靠貨幣基金來增加用戶的體驗。
人員:老人逃離公募
一家公募基金公司高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對一個動蕩的基金公司而言,如果老總離職后,新的老總能夠迅速拉來一幫人馬,把位置都給頂上去,該補缺的補缺,這樣子公司還能正常運轉,怕就怕人員變動之時,大家還在人心惶惶。而目前的公募基金業就有點人心惶惶。”
更直白地說,“誰也不知道哪一天會查到誰。同時看到這一團亂糟糟的現象,一些人選擇離開公募行業。”前述高管說。
“離開的人當然也會有人來填補空缺,但是有些人在這個市場待了十幾年,在投資上對市場的認識,有著獨到的見解,離開真是一種損失。說實話,將幾萬億的資金交給80后的這些年輕人來打理,總歸需要一個信任的過程。”
該公募人士進一步舉例說,大成基金之前一直都排名前十,后來重慶啤酒事件帶來的影響,現在排名已經在20開外了。
可查資料顯示,在目前的公募基金市場上,投資經驗在10年以上、且獲得市場認可的基金經理屈指可數,他們中大部分均在近兩年選擇離開公募,要么去私募要么去其他類型的資管機構。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就有多位注明公募基金經理離職。比如今年2月底,在機構客戶中頗有影響力的興業全球副總經理王曉明選擇離開工作了10年的興業全球基金。此前的2013年11月份,王曉明卸任興全趨勢基金的基金經理職務。據稱,王曉明的下一站是私募基金。
在隨后的3月份,信誠基金公告了旗下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黃小堅因個人職業發展原因,也離開了公募行業,據了解黃小堅的去向則是太平資管。粗略統計下來,近兩年離職的著名公募基金經理包括華夏基金的王亞偉、孔懷志,南方基金的邱國鷺、匯豐晉信基金的林彤彤、易方達基金的陳志民等,不完全統計顯示,2006年以來離開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達到上百位。
除了和投資相關的基金經理外,公募基金老人大量流失的還有基金公司的靈魂人物總經理。這些人物同樣可以列一個長長的名單,比如華夏基金范勇宏、博時基金肖風、招商基金成保良等。
而德圣基金研究中心總結認為,大公司資深經理離職呈現遞增之勢,行業內資深經理從所剩不多。“今年以來除了南方基金投研團隊相對穩定外,嘉實、博時、景順、易方達、華夏、大成基金經理變更均超過14起。而中型基金公司中,海富通、信誠兩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變更數量較多,排在了前列。博時先后共10位基金經理離任,創歷史之最;其次是嘉實、海富通基金。”
“主動型基金投資一定程度上是對基金經理的投資,資深經理的投資能力較強,其離任對基金負面影響更大。雖然大公司一般都會做好相應的銜接,但短期后基金業績多會有所體現,對繼任者投資能力則需要全新的跟蹤。”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未來:何去何從?
公募面臨的困難并未就此結束。去年新基金法實施后,各路機構均可申請公募牌照,公募牌照的壟斷溢價已經消失。傳統公募機構今后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這些競爭包括來自券商的保險機構、券商機構甚至私募機構。
目前,已經4家券商機構獲得了公募牌照。東方證券資產管理公司在去年8月獲批公募資格,成為首家摘得公募基金管理牌照的券商,其動作迅速,在2013年12月30日首次發行公募產品—東方紅新動力混合基金,據統計,該產品發行規模為11.45億份,今年一季度凈值增長率為-2.4%。
此外,華融證券和山西證券分別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份獲批公募基金管理資格,不過上述兩家券商至今未發行公募產品。
而在
申請隊列中,證監會資料顯示,目前僅中銀國際證券進入審批程序,其在今年4月25日提交申請材料,通知補正日為5月4日。據了解,該券商早在去年已遞交申請,證監會今年上半年已對其進行現場核查。
根據新《基金法》,券商申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需采用兩種結構,即成立資管子公司申請,或設立公司一級部門。
從證券業協會信息來看,此前已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的券商還有光大證券、國泰君安、海通證券、浙商證券;今年獲批設立的有齊魯證券、廣發證券等。據證監會最新行政許可證事項公示,長江證券、華西證券、招商證券、華泰證券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還在審批當中。
而從規模來看,自2012年5月全國券商創新大會召開以來,券商資管規模呈幾何式增長。券商資管規模在2013年年底突破5.2萬億元,今年3月底則達6萬億元。據統計,2013年底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規模約3590億元,定向業務和專向規模合計約4.8萬億元。
而在私募方面,中國證監督會私募基金監管部副主任楊文輝日前表示,到4月底,已有超過5000家機構申請備案登記,1500家機構已完成登記,管理基金3700多只,規模基本上1萬億元。
“沒有了牌照優勢,將來的混戰不可避免。本來作為最先開始的公募業務,受市場低迷以及追求公司業績的影響,使得公募業務聲譽急轉直下,現在也沒有其他途徑,只有回歸到資產管理行業本源,踏踏實實幫助持有人進行資產配置。”南方某基金公司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