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林毅夫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會的博鰲對話專場“林毅夫:從西潮到東風”上表示,到2020年—2030年國際上可能有三個主要的儲備貨幣,一個是美元繼續維持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一個是歐元,第三個可能是人民幣。
在回答“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已經取代了美元在東亞地區成為了最主要的貨幣,您對此怎么評價”這一問題時,林毅夫表示,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或者貿易結算貨幣確實已經開始,中國是全世界最大貿易國,目前中國的外貿出口當中有大約25%以人民幣計價,這反映了前面講的情形,但是取代美元,這個差距還非常大。
林毅夫認為,美元還是國際上主要貿易結算貨幣,大約占60%—70%左右,中國從整個國際上來講占比不到5%。他表示,相信中國還會維持7%-8%的增長10年—20年的潛力,因此大家對人民幣的信心是會提高的,這也就是說現在已經有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開始以人民幣作為他們的儲備,這個趨勢在增加。
但林毅夫也表達了他的擔憂,“如果人民幣變成儲備貨幣,甚至有一天取代美元作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這是不是對中國是最好的以及對世界是最好的結果?我認為不盡然”。
林毅夫分析了兩個原因。第一,一個國家主權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其本國的利益跟全球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潛在的,而且作為一個主要儲備貨幣,對這個國家貨幣政策基本上沒有什么約束,任何沒有約束的這種安排可能都不是最好的安排。這是長期潛在的問題。
第二,就是即使2030年人民幣變成國際主要儲備貨幣之一,到時整個國際儲備貨幣狀況很可能比現在更不穩定。既然比現在更不穩定,那時候去做國際主要儲備貨幣,資本賬戶要完全開放,資金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就會經常出現國際炒家炒作的問題,大量流動資金流進國內,就會造成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貨幣急劇升值,出口受到影響。
林毅夫指出,其實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固然非常光榮,但是經濟上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以不管從近期還是長期來看,要開始去思考更好的替代方案。
此外,林毅夫還展望:相信到2020年—2030年國際上可能有三個主要的儲備貨幣,一個是美元繼續維持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一個是歐元,此外人民幣可能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還有一些小的儲備貨幣,像日元、瑞士法郎、英鎊。
林毅夫表示,這樣的體系比較穩定!皣H上有一個通行說法,如果有幾個主要的儲備貨幣同時存在,相互競爭會導致比較穩定。以國家貨幣作為儲備貨幣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國家利益和全球利益矛盾。如果幾個儲備貨幣之間有競爭性的話,任何貨幣要維持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自己就必須約束。如果不約束,比如說貨幣超發太多,大家預期他會貶值,就會逃離、拋售,也就失掉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