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社/法新 |
俄羅斯人引以為傲的藝術瑰寶有三:芭蕾、戲劇和馬戲。芭蕾展現氣質,戲劇洞見思想,馬戲則是一種性格的反映。每逢寒冬,室外活動銳減,熱愛藝術的俄羅斯人迎來室內演出旺季,馬戲表演幾乎場場爆滿。
在俄羅斯看馬戲,首推莫斯科大馬戲團的表演。大馬戲團劇場坐落于莫斯科大學附近,呈蓮葉造型,是世界最大的永久馬戲劇場之一。圓形舞臺與環形看臺類似漏斗結構,看似普通,其實暗藏玄機。舞臺上方懸掛各類升降繩索,舞臺周圍地下有可升降鐵絲保護網,看臺上設有繩索固定樁。舞臺與看臺構成有機整體,便于互動,確保安全。
馬戲據信起源于古羅馬,最初的馬戲以馬為主,包括馬術、騎乘、斗劍、戰車競技等項目。現代馬戲除了馴馬,有更多馴獸內容,如獅、虎、熊。
事實上,“馬戲”作為統稱,容易引人誤解。俄羅斯的馬戲,是舞蹈、特技、雜技、馴獸、雜耍等多種表演形式的融合,是想象力、藝術感、專業精神的體現,是聲光舞美共同營造的夢境。
俄羅斯馬戲注重展示人體力量與美感,空中技巧、馴獸和小丑表演尤其出色。按慣例,打趣是串場小丑的職責,馴獸師與演員大多表情莊嚴。
空中表演作為亮點之一,“驚險”二字不足以形容之。兩名演員不使用鋼絲保險繩,赤手空拳,憑借自身重力帶動兩個飛輪旋轉,上下內外翻轉、跑動、拋球、跳繩,看得人心驚肉跳。現場配樂的搖滾樂隊配以密集鼓點、重低音節拍,愈發聽得人惴惴不安。
在觀看一次表演中,依偎在爸爸身邊的小男孩張大嘴巴,眼睛一眨不眨;一個小女孩索性把頭埋在媽媽懷里,不敢睜眼。直到演員結束表演跳下飛輪,觀眾方得長舒一口氣,痛快地鼓掌喝彩。
同樣沒有保險繩,兩名女子的綢吊表演少了幾分驚險,帶給人更多空靈俊逸之感。一人黑衣,一人白衣,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輕盈躍上兩條從舞臺天頂懸下的黑白寬綢帶。兩手張開,僅憑腿功勾纏綢帶,上下自如,像松鼠跳躥林間、猴子倒掛樹枝,渾然天成,毫無澀滯。
還有歡快的跳繩絕技。短索長繩,交叉并列,大套小;演員疊羅漢,手撐地,花樣迭出,幾乎窮盡各種可能。演員穿明黃衣裙,戴夸張發飾,俏皮甜美。
表演高蹺、蹦床、單杠、雙杠的演員,看起來有體操底子,矯健敏捷,身手不凡。馬上項目則是速度與激情、力量與靈巧的相融。演員在馬背上倒立,貼馬腹左右換位,身輕如燕,英姿颯爽。
手技演員的敬業精神,讓人印象深刻。幾輪讓人眼花繚亂的多人傳接棒、兩人對拋棒,表演進入高難度收尾。一名演員需單手接住20多個輪番拋來的棒。連續兩次,演員都因手中道具太多,接最后一棒時“失托”。觀眾善解人意,以掌聲鼓勁。第三次表演終于完美收官,全場掌聲雷動,伴奏的吉他、貝斯、鼓頓時一陣猛彈猛敲。
俄羅斯馬戲興起于18世紀,看馬戲與看芭蕾一樣,是當時俄羅斯貴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久以來,馬戲始終是俄羅斯人鐘愛的娛樂。如幻似夢中,人們笑逐顏開,如同過節。